(克制附子长这样,并没有想象的多)
制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经盐渍、水漂、煮、炒等法炮制后降低毒性,称“制附子”。关于中医对附子的用法,不赘述了,累。
药典推荐制附子用量为3—15克,超过则易中毒。为什么要用克?无他,凑个整呗。
加了水后,如下图所示,水少了,煮沸后又加了一次这么多的量,请忽略药煲的清洁度。
(加水,前后约ml)
煎煮时间也是个问题,常规剂量时候附子先煎1个小时,加上其他药一起的时间,附子至少一共煮了1.5个小时。因此克大剂量应该煮2小时以上才行。
但我就想知道1个小时它到底是个什么程度。
于是,煤气炉,先武火后文火。
(1小时后,黑色附子熬回成白色的了)
本着热药凉喝的宗旨,在广州13度的阴冷天,放了三分钟,它就温凉了。
(熬好共约ml)
举碗,干!但是……我了个去,难以入口!药液一旦触碰到舌头,就咸苦而刺。忍住让药液进入口腔,满口咸苦至极。咽下去才算解。不知道这克附子炮制过程中放了几斤盐……
紧接着唾液大量分泌(有点像吃了酸的东西那样)片刻充盈口腔,甚至有点回甘的感觉;咽部突然很清凉,看来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咽炎的医案可能不假。
再强忍不适,喝了两小口。初始感觉同前。
这次进入喉咙也有了不适感,如果敏感的人可能会立刻吐掉。但咽到胃里还好,没有反胃。我一个小时前吃过早餐。
鼻子突然很通气,竟然产生了和苍耳子辛夷花白芷路路通的相似功效。看来火神派大剂量附子治疗鼻炎也是有可能的。
接着再喝。
这次感觉到麻了。舌头麻。唾液还是大量分泌。可能就是盐太多了。下次直接试白附子。
边写边喝。
开始感觉到热了,腰腹开始。我穿了两件薄衣,其实是不暖和的。但突然有了出汗的感觉。耐心等了一会,又不热了。
药已经开始凉了,赶紧喝了一大口。
苦到想哭。
遥想我刚刚硕士毕业时,有一天也是大脑抽筋,买了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原方原计量(按照1:15.6的比例,每样45克左右),按照不毒不治病的原则,只熬了15分钟就拿出来喝了。把我毒的……口舌麻痹至极,躺在床上大口喘气,心慌烦热,心跳一分钟90-次。大中午的本来还想睡觉,折腾到下午才算过去。后来我就不干这事儿了。
最近两年,临床颇多,给患者也开附子,但计量偏于保守:6克、10克为主,最多15克。但见识过老中医克、克地让人吃,也没见他们怎样,其中一些患者吃了几年了,也没怎样;再加上我自己也觉得自己虚寒,于是托人从药厂拿来黑白附子各十斤,先自己尝试。
这个时候,离刚才最后那口药,过去20分钟了,舌头麻痹感给逐渐加重了,现在已经很明显。原来这货还是缓释的……有人说的“熬到尝着不麻的时候就可以喝”是不对的,也再次证实大剂量附子要熬足两个小时是对的。
还有一点点,实在不想喝了。刚刚一共喝了70ml左右吧。目前状态:舌麻更加明显,唾液多,无心慌,食管到胃之间的位置略有不适感——打嗝三次后缓解;有温热感,手脚开始转热,左手开始,但并没想象中大热。打了个哈欠伸了个懒腰后,略有头晕。
既然附子是缓释的,可能还会有进一步的感觉;有空我再记下来推送给大家。明天试试白附子。
读了此文有所受益的朋友,欢迎大家小窗发红包慰问我,现在中药贵啊……
关心我生命安危的朋友,也红包表示好了……
毕竟,哲学论文还得接着写……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