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产第一线的水产养殖体会
来助推渔业发展提振产业效益
池塘鱼类中毒,可分为渔药中毒、农药中毒和水质变坏中毒三种模式,平常说的"中毒"多指农药中毒,但渔药过量施用或使用不当造成中毒也时有发生,惟有因水体水质变化不适鱼类生存而形成的中毒,人们多列为水质调理范畴,并未将其纳入"中毒"范围,水体中毒的鱼一般多表现为"缺氧浮头"。
续接:(上)---渔药中毒
五、农药中毒
农药污染中毒是最常见的鱼类致死原因。常见农药污染中毒的肉眼判断方法:
1、重金属中毒:
重金属是指密度比较大的金属,如铅、锰、锌等。中毒鱼类鳃部呈灰白色,并分泌大量黏液,形成絮状沉积物,使鱼鳃阻塞,引起呼吸障碍,中毒鱼类常在水表层浮游。
鱼类铅中毒,体色明显呈黑色。
鱼类铜中毒,体色呈灰白色,鳃丝呈浅绿色。
鱼类铬中毒,体表呈深黄色,鳃丝呈黄褐色。
2、五氯酚钠中毒:
五氯酚钠是最常见的一种有机氯化合物,主要用做灭蚴药物使用,同时它也是一种杀虫剂。
遭受五氯酚钠毒害的鱼类急剧游动,无目的地上蹿下跳、横冲直撞,中毒鱼类在死亡前有钻入草丛、紧靠岸边的习惯。
一般情况下,野杂鱼先死,然后花鲢、白鲢、草鱼、鲤鱼、鲫鱼等鱼类相继死亡,鱼死后体色变黑。
慢性中毒的鱼类鳍条变黑、眼球突出。
3、甲胺磷中毒:
甲胺磷属有机磷农药,常用做杀虫剂。中毒鱼类急躁不安,狂游冲撞之后游动缓慢,出现侧游,头部向下、尾部向上等症状,最后沉入水中死亡。
4、乐果中毒:
乐果中毒后,症状不明显,但鱼的肝脏明显肿大。
5、呋喃丹中毒:
呋喃丹具有触杀作用和一定的内吸作用。鱼类中毒的主要症状为鱼体出现弯曲,肛门外有排泄物形成“拖尾”。
6、菊酯类农药中毒:
菊酯类农药(上述有菊酯类渔药,此处指农业种植作物上用的菊酯类)是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但对鱼类来说,仍属于高毒农药,而且作用迅速,杀伤力大。鱼类中毒后表现为烦躁不安,鳃盖张开,从鱼翻白至死亡挣扎时间可长达12个小时。鱼死亡后眼球突出,眼底有出血点,腹腔内有积水,鳃部颜色灰白。
7、有机磷农药中毒:
中毒鱼类的普遍反应是:鱼离群乱窜、狂奔,捕获的鱼打开鳃盖看见鳃丝出血,身上无其它痕迹。有机磷的主要毒性在于能使动物血液内胆碱酯酶活性受到抑制,使其丧失水解乙酰胆碱能力,致使乙酰胆碱产生蓄积,从而引起组织能力致变,出现神经中毒或其它症状。
有机磷的种类繁多,不同种类有机磷对鱼类的毒性反应不太相同,鱼类有机磷中毒有三个共同特点:
一是虾、贝、水生昆虫对有机磷的耐受力低于鱼类。
一般受有机磷污染的水体中虾、贝、水生昆虫发生死亡时,而鱼类则存活,甚至没有发生什么毒性反应。有机磷中毒的鱼外表呈现畸形现象,经过解剖发现,有机磷中毒的鱼类往往出现脊椎骨粘连和扭曲。
二是测定有机磷中毒鱼类的血液胆碱酯酶,其活性降低。这是因为有机磷农药作用于鱼的神经系统,降低了乙酰胆碱酶活性,而且鱼类对有机磷这一特异性反应特征较为敏感。
三是有机磷中毒的鱼类(亚急性或慢性中毒),一般出现鳞片竖立,用手紧压鳞片基部,有水射出或中毒鱼眼球突出等症状。
8、除草剂中毒:
除草剂有触杀作用,对鱼类低毒,但浓度高时仍会引起鱼类急性中毒死亡。由于除草剂对藻类有杀伤作用,水体清瘦而没有光合作用产生足够的氧气,因此,被污染的鱼塘水体容易缺氧,死鱼现象会在一天内的任何时间发生,水体透明度大大增加,水中浮游植物基本消失。
9、其它:
鱼藤精中毒、茶麸中毒等。
农药中毒的解毒方法:
1.鱼藤精中毒。
有人用人尿兑水全池泼洒。用量为一亩水面均一米深,用25公斤左右的人尿,兑水至50公斤后,全池均匀泼洒,对解救刚中毒或未中毒的鱼类效果明显。
2.茶麸中毒。
首先,用溶氧高、无污染的清净水注入塘里(千万不能下池搅拌),有人用桐油每亩水面平均一米深用0.5公斤桐油兑25公斤水全池泼洒,这样能有效解救刚中毒的鱼类。
3.有机磷农药中毒。
首先将无污染且溶氧高的水体注入塘里;然后用25~30公斤黄泥加30~40公斤人尿(每亩水面均1米深)搅拌均匀后全池泼洒;再用或可直接用阿托品每立方水用1克的比例全池泼洒,亲鱼或大个体鱼类可行注射(本文上述有介绍)。六,水质变坏中毒
在池塘养鱼过程中,鱼类会经常出现浮头的现象,缺氧浮头的起因有很多种,除气候原因造成缺氧是常见的浮头现象之一,但水质原因(另有患病原因)造成水体产生有毒物质而中毒"缺氧"也不容小觑。
常见的水质原因中毒多为硫化氢中毒,氨氮中毒和亚硝酸盐中毒等等。
1、硫化氢中毒症状及防治措施
硫化氢是带有臭鸡蛋味的气体化合物,剧烈地消耗水中的氧气。水体中的硫化氢的产生一部分是来自工业废水中硫化物在水中的水解产物,主要还是由于底质中有大量的有机物,由于底层溶解氧浓度很低,使硫酸还原菌大量繁殖,把水中和底质中的硫酸盐还原成硫化氢。夏季水温很高的时候,生成的硫化氢浓度会更高。
池塘养殖过程中,有时发现鱼类在下半夜和天刚亮时并不浮头,而白天却出现了类似浮头的症状,采取药物增氧措施后,“浮头”现象并不见缓解,反复数天用药,情况也不见好转。情况严重时还会出现死鱼现象,死去的多为底层的鲤、鲫鱼。
与此同时,池塘水质发黑,继而转清,发臭,称为“臭清水”。严重时在池边和下风处很远就能闻到一股刺鼻的腥臭味或臭皮蛋味。
导致鱼类中毒的硫化氢,主要产生来自于在池塘的底部,因底部有机质丰富,加上溶氧不足,pH值偏低,过量残饵腐坏变质在厌氧菌的作用下最易分解产生硫化物,这样一来硫化氢就很容易产生了。
鱼类对硫化氢非常敏感,一旦过量,池鱼就会浮上水面,症状类似浮头。鲤、鲫是底层鱼类,最早受到硫化氢的毒害,也就可能最先死亡,这就是池鱼的硫化氢中毒经常出现的现象。
硫化氢中毒急救方法:
(1)向水体中投施亚铁盐,使水体含铁(Fe2+)浓度达5-10ppm(一般每亩水面1米水深使用亚铁盐7斤),紧接用生石灰泼洒,使池水pH值上升到8.0以上
(高锰酸钾)
(2)向水体中泼洒高锰酸钾溶液(或其它氧化剂),每亩水面1米水深使用高锰酸钾0.67斤。
(3)使用增氧剂也有一定的降解作用。
采取以上措施的同时大量换水。
2、氨氮中毒症状及防治措施
氨氮中毒时间:
氨氮中毒,没有季节、日夜之分,多见于高产池、成鱼池、密养池及能灌不能排的鱼池。因此,在养殖时要加强对这些养殖模式的巡视。
中毒症状:
(1)、中毒鱼鱼体暗色、鳃乌黑、口腔发紫,粘液增长。浮头不明显,呼吸急促,乱游乱窜。时而浮起,时而下沉,时而跳跃挣扎。游动迟缓,麻痹乏力。最后活气丧失,慢慢沉入水底而死亡。
中毒鱼轻者多见先死底层的鱼类,尤其是鲤鱼。如池鱼混养鳙、鲢、鲤、草鱼时,先大批中毒死亡的是鲤鱼和鲢鱼。
(2)、增氧无效:氨氮中毒,开启增氧机,池鱼有时还四散逃避,不愿接进。使用增氧剂后,浮游鱼群仍然毫无反映,症状如故。
救治办法:
(1)、及时加注新水,稀释原池氨氮浓度,避免中毒加深。
(2)、使用食盐,阻拦氨氮及硝酸态氮延续入侵鱼体血液。水深1米,每亩用食盐15公斤。
(3)、撒沸石粉与麦饭石粉,吸附池底部分有害气体及有毒物质。
(4)、中毒得以缓解后,应对水体加施消杀剂进行杀菌,以避免病菌感染。
3、亚硝酸盐中毒症状及防治措施
亚硝酸盐是氨转化为硝酸盐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对鱼虾等水生动物具有一定的毒性。在有的池塘水体中,亚硝酸盐含量偏高现象相当严重,而且在不注意的情况下还会突然升高,导致鱼虾的突然死亡,即使有时达不到致死浓度,但由于含量超过鱼虾的忍耐程度,导致生理功能紊乱,从而影响生长或引起其它疾病的发生。
亚硝酸盐对鱼类的毒性与危害
亚硝酸盐对鱼虾的毒性较强,作用机理主要是使鱼类血液输送氧气的能力下降,亚硝酸盐能促使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转化为高铁血红蛋白,失去和氧结合的能力,一般称为"褐血病"。
此外,很多池塘出现鱼虾厌食现象,亚硝酸盐过高就是主要原因之一。当亚硝酸盐浓度增高到一定程度,虾类往往出现厌食的现象。
亚硝酸盐防治措施
(1).pH值不高的池塘要用生石灰清塘、消毒,夏季每半月用10~15公斤/亩生石灰水泼洒消毒。
(2).使用氨离子螯合剂、活性炭、吸附剂、腐植酸聚合物等,复配合成的水质吸附剂,通过离子交换作用,吸附或降解亚硝酸盐,用以改良水质。
(3).合理使用增氧机,不能单纯把它当成"救鱼机",通过增氧机的搅动,可以使水体中的游离氨态氮释放出来,减少产生亚硝酸盐的因素。
(4).使用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硝化细菌、放线菌等微生物制剂,通过微生物分解亚硝酸盐。
七,硫代硫酸钠的解毒使用
硫代硫酸钠,又叫大苏打,硫代硫酸钠为易溶于水的晶体物质,有极强的还原性,具有解毒、改善水质作用。硫代硫酸钠是一种改水剂,但其主要功效主要还是解毒用,而且解毒的范围比较窄,不适合经常使用。
硫代硫酸钠会改变水体的氧化还原平衡,在水体条件比较脆弱时,可能加重缺氧。因此使用时要十分注意,在倒藻、浮头、阴雨天不能使用或慎用,防治出现意外损失,迫不得已时用之须加开增氧机即可。
(硫代硫酸钠)
硫代硫酸钠在水产养殖中的用途
1、去除水中余氯。
硫代硫酸钠可以将氯气还原为盐酸,因此对于经常使用氯制剂的池塘,可用用它来解除水体的游离氯的毒性。
2、可以用于降解杀虫剂毒素。
其良好的还原性可以用来降解有机磷类杀虫剂的毒性,实践证明适用于有机磷杀虫剂过量引起的鱼中毒症状。
3、可以降解氰化物的毒性,同时其良好的离子交换功能对降低水中的重金属毒有一定的效果。
4、其在水中可以释放硫原子,所以具有一定的杀菌效果。
用法用量:1亩米水深使用本品-克。
(完)
附文:
池塘鱼类中毒的分类及其解救措施(上)---渔药中毒
水产病害防治常见药害事故的八个原因
水产养殖缺氧与高锰酸钾的使用
调水解毒杀藻良药---认识硫代硫酸钠以及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重庆"永川水花":秋冬时节大量供应鱼苗鱼种及成品鱼
重庆"永川水花"二〇一七年供应水花鱼苗鱼种及品种和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