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母姜、鲜生姜
传说故事
宋代洪迈《夷坚志》记载:广西通判杨立之返回楚州,咽喉红肿生疮,溃破化脓。正遇到名中医杨吉老。杨吉老知道杨立之喜食鹧鸪,当即令食生姜一斤,然后用药。杨立之不解,认为是火上加火,但又不能反对,就食之,病情由轻而痊愈。问其故,杨吉老曰:“鹧鸪喜食半夏,通判喜食鹧鸪,半夏之毒转入喉,生姜解半夏之毒也。你毒已去,不再用药了。
李时珍云:鲜生姜捣汁和黄明胶熬贴风湿痛神效。早行山间时口含一片姜,不犯雾露清湿之气及山岚不正之邪。
苏轼与好友姜至之等人饮酒。姜提行酒令,每人必说在座客人是一药名。姜即指苏说:“你是一味药名,紫苏子(子苏子)。”苏轼也说:“你的名字也是药名,不是半夏就是厚朴。”姜问其故,苏日:“若不是半夏、厚朴,何以说用姜制之(姜至之)?”“制”为“至”字谐音。二味药用姜汁炮制,生姜制半夏、厚朴之毒。
功效作用
散寒解表,降逆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属解表药下属分类的辛温解表药
性味归经
性微温,味辛。归肺经、脾经、胃经
药材性状
根茎呈不规则块状,略扁,具指状分枝,长4~18cm,厚1~3cm。表面黄褐色或灰棕色,有环节,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质脆,易折断,断面浅黄色,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散在。气香,特异,味辛辣
药理研究
有镇静及抗惊厥作用;有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松弛胃肠道平滑肌;止吐和抗运动病;兴奋心脏,增强心房收缩力,保护胃黏膜;保肝利胆;抗血小板聚集;抗5-羟色胺,抗氧化,抗微生物,中枢兴奋,促进体内活性物质释放,促进吸收,止咳,降血脂,抗过敏,诱变和抗诱变,抑制亚硝胺合成。无明显毒性
使用禁忌
阴虚内热及实热证禁服
配伍药方
①治感冒风寒:生姜5片,紫苏叶30g。水煎服。(《本草汇言》)
②治干呕哕,手足厥冷:橘皮g,生姜g。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不止,更合服之。(《千金要方》橘皮汤)
③治反胃,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旋旋吐者:甘蔗汁7升,生姜汁1升。二味相合,分为三服。(《梅师集验方》)
④治霍乱欲吐不吐,欲泻不泻:盐30g,生姜15g,捣碎,同炒令色变。以水一碗,煎服,甚者加童便一盏。(《赤水玄珠》姜盐饮)
⑤治腰痛:生姜1斤,捣汁g,水胶30g,同煎成膏。厚纸摊贴腰眼敷甚效。(《串雅内编》贴腰膏)
来源:中药查询网
图片:乐哈健康
版权声明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