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城隍庙月老殿中,供奉着道教神明药王孙思邈,身穿文官袍服,斜坐于卧虎背上,肩上横盘一龙,左手轻握龙头,右手紧捏针身,正是一幕“坐虎针龙”的雄姿。
药王孙思邈历经隋唐两代,是一位知识渊博、医术精湛的医家。
他以济世度人为己任,对病人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提出“大医精诚”,要求医生对技术要精,对病人要诚。这也正是他一生身体力行,躬身实践的写照。
但他老人家却曾经说过“面食有毒”,爱吃面条的小道士我陷入了深思中…
《本草纲目》引用药王孙思邈此种说法,“多食(面),长宿,加客气。畏汉椒、萝卜”,即食用面食易引发外邪侵入体内,用花椒、萝卜方能克其毒。
这到底怎么回事?药王老爷为什么会认为面食有毒?
实际上,针对特定的人群来说,面食确实是一种“毒物”。
因为有种疾病叫做乳糜泻,属于过敏性肠炎的一个类型,这种病的诱发原因主要就是吃面食…
药王孙思邈指出面食有毒,换个角度也可以说,他老人家有可能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意识到乳糜泻这种疾病存在的医生。
除了乳糜泻疾病患者外,统计数据告诉我们,还有大约6%的人群对小麦粉过敏,所以在我国古代,南方很多地区认为面食为“发物”,不可过多食用。
所谓“发物”,有一个更为耳熟能详的说法——“忌口”,在现代医学中的标准解释为能引起旧疾复发、新病加重的食物。
关于“发物”的记载,《素问?热论篇》中提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这段话提出的是在疾病治疗中的饮食禁忌,即“忌口”。并以患发热性疾病的人,在初愈时即进食肉类可导致疾病复发,若吃得过多则可能引起“遗”这种并发症为例。
日常食品中的发物通常有这几类:
蔬菜类食物:如香椿芽、香蕈、香菜、辣椒、韭菜等。
佐料类食物:如大蒜、大小葱、洋葱、姜等。
道教医学认为上述两类食物多具有辛温发散,温燥助火等性质,对于患有热性病症(且无论虚热或实热)的人来说即为发物,如热毒疮疡、恶性肿瘤等病患者最好不要食用。
水生动物类食物:如鲫鱼、鲤鱼、泥鳅等大多数鱼类等。
陆生动物类食物:如公鸡、鹅、羊肉、牛肉等。
道教医学认为这两类食物多具有温热升阳、荤腥腻滞等性质,像患有阳热偏盛类病症或脾胃病的人就应谨慎食用。被诊断为高血压病、高脂蛋白血症等病的患者也应谨慎食用。
其实,我们日常的所有食物都有可能成为“发物”。所谓“发物”既要因人而异,又要因病而异。因此,对“发物”应该在了解自身身体特质的基础上,正确规避、合理对待。
那个啥,不多说了,小道士我决定先找两个朋友吃碗面压压惊。
声明: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