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是从很久以前开始的。。。
1
一个古老的故事大约年以前,山东西南部山区发生水灾,有位部落首领率数百部下疏导积水。
他和部下日以继夜一起用很原始的工具挖掘沙石,条件艰苦,一天只能吃两顿饭。
然而,即使是这样省着吃了,余粮也已不多,而灾情也未解决。
没过多久,又下起了大雨,一下就是好几天,首领和他的部下被困在山上也好几天了,粮食已经被吃光了,大家只能饿着肚子。
不断地,有人被饿晕,但是洪水又未退,首领很焦急。突然,他留意到这山坡上到处长着一种绿色的爬藤植物,绿油油的叶子在阳光下闪动,被水冲出了它的根部,是肥厚的块茎!
他立刻毅然对部下说:“弟兄们,我们不能在山上等死,我先尝尝这些叶子能不能吃。”说罢,他撸一把这植物的叶子填进嘴里,苦!用力一嚼,皱着眉头咽下去。等了片刻,肚子也不饿了没毒发身亡。
他大声喊:“弟兄们,没事不会被毒死,吃吧,先保命!”
众人一听,纷纷把土茯苓叶子往嘴里填。最后,连这植物的块茎也一块儿煮了吃了吧。
大家吃了几天这植物的叶子和块茎,保住了命,更为惊奇的是有些肠胃有毛病的人还治好了!
这位首领,嗯,你也知道,就是大禹。
▲大禹
后来,为了不忘大禹冒着生命危险亲尝植物,遂给它起名叫禹余粮。
后来,梁朝的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云:
南人又呼平泽中有一藤,叶如菝葜,根作块有节,似菝葜而色赤,根形似薯蓣,谓为禹余粮。言昔禹行山乏食,采此以充粮,而弃其余。此云白余粮也。
(也就是说,陶先生也是据说的,因本故事因年代久远,真实性已无从考究,他老人家也就说说而已,诸君看看就好。)
2
一个被改编的故事时间往前走了多年,到了战国时期。
这时候,出了一位有名的女性,芈月。
她被人下毒暗算了,她奄奄一息地躺着。
她的闺蜜发现了她,然后芈月说,帮我一把:
(此处涉及的中药外观描述纯属虚构,没有雷同,真相接着会揭晓。)
结果是,她真的得救了!
闺蜜说,太好了,不枉我这么辛苦:
(此处涉及的挖掘情况描述纯属虚构,也无雷同,真相接着会揭晓。)
而实际的情况是,她自己其实都不知道自己到底中了什么毒,只是根据以往的经验,她用了土茯苓,然后得救了。
新雨君技术乱分析
她中的不是鹤顶红,不是三尸脑神丹,不是七星海棠,不是七虫七花膏,不是悲酥清风,很大可能是重金属中毒,很大可能含有汞!等等,刚刚在说禹余粮,现在又说土茯苓,闹哪样?
答案是,它们都是它。
3
它到底是什么?
唐朝,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提到一种叫做“草禹余粮”的植物:
根如盏连缀,半在土上,皮如茯苓,肉赤味涩,人取以当谷食,不饥……今多生海畔山谷。
其对植物形态的描述,符合我们今天说的土茯苓的特征。
宋朝,苏颂在《本草图经》中说有种叫“刺猪苓”的植物:
今施州有一种刺猪苓,蔓生,春夏采根,削皮焙干。
从其附图来看与菝葜属植物相符。而“彼土人用傅疮毒殊效”可确定与现今使用的土茯苓一致。
明朝,兰茂在《滇南本草》中说有两种叫做“土茯苓”的植物呢。
一曰:
一名冷饭团,子名仙遗粮。味苦微涩性平。治五淋,赤白浊,兼治杨梅疮毒。
然其所附墨线图实为云南地区习惯用药金荞麦。
一曰:
气味甘淡,无毒。主治食之当谷不饥……祛风湿,利关节,杨梅疮服之最良。或误服轻粉、水银毒,周身筋骨疼痛……滇中方可用。
附图与今光叶菝葜即土茯苓正品的植物形态相符。
。。。。。。
乱了,乱了,这么多的名称,怎么搞?
到了明朝,李时珍出手了。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开始统一用“土茯苓”一名,将其释名为土萆薢、刺猪苓、山猪粪、草禹余粮、仙遗粮、冷饭团、硬饭、山地栗等。
土茯苓楚蜀山箐中甚多,蔓生如莼,……其根状如菝葜而圆,其大若鸡鸭子,连缀而生,远者离尺许,近或数寸,其肉软可生啖,有赤白两种,入药用白者良。
《本草纲目》的其中一个伟大之处是:李时珍力争一药一名,避免同名异物,为后世所沿用。
自此开始,慢慢地,大家都认同了叫“土茯苓”的植物就只有我们今天说的这种。
4
大咖们还说了什么?
《本草汇编》,里面提到一段文字:
病杨梅毒疮,药用轻粉,愈而复发,久则肢体拘挛,变为痈漏,延绵岁月,竟致废笃。
这里记载了我们古代处理梅毒的一种方法,服用轻粉,亦称汞粉,氯化亚汞。
但这种处理方法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会造成病人慢性汞中毒的后遗症:肢体震颤、麻痹、粘膜糜烂等症状。
怎么办?这等于把人给治得半死不活呀!
别急,还有下文。
《本草汇编》接着说:
惟锉土萆薢三两,或加皂夹、牵牛各一钱,水六碗,煎三碗,分三服,不数剂多瘥。
也就是说用土茯苓,一次三两(约克),服用一段时间,就可以有效缓解中毒症状。
你还是觉得扯淡?
不懂中医,不怪你。
你要相关研究结果支持?
利用现代医学方法进行的研究已验证了土茯苓的解毒功能:
土茯苓中的一些成分可以和汞离子形成稳定的配合物,并通过利尿作用,将这些汞离子排出。效果好,副作用小,而且在临床上是得到验证的。
郑新安曾用土茯苓50克,金银花15克,车前子、泽泻各12克,每日一剂,治疗汞中毒患者,5日后毒势渐消,瘙痒亦退,一周后痊愈。沈祖期等人用土茯苓为主的方剂治疗汞中毒患者,18剂药后,尿汞由nmol/l降至nmol/l,未发现任何副作用。(资料来源:土茯苓解汞毒的研究概况,徐笑飞、陈红风、叶媚娜,中国中药杂志,第37卷第6期,年3月)
土茯苓除了治疗汞中毒,也有人在临床试验其治疗铅中毒:
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的夏道宗等人,经过试验,发现以土茯苓为主药的中药复方不仅具有良好的排铅效果,还能有效拮抗铅中毒小鼠肝组织的氧化损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从ROS介导的NF-κB/IκB/IKK信号通路探讨土茯苓总黄酮防治铅性肾损伤的作用机制)
5
现在,我们能经常把它拿来干什么?
土茯苓:甘淡,平。
:肝经;胃经;脾经。
:解毒,除湿,利关节。
:治梅毒,淋浊,筋骨挛痛,脚气,疗疔疮,痈肿,瘰疬,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
:双子叶植物药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根茎。
:秋末冬初采挖,除去芦头及须根,洗净泥沙,晒干,或趁鲜切成薄片,晒干为土茯苓片。
孕妇、哺乳期女性、月经期女性禁服。不能与茶同服。
(1)很容易,你好毒
冬天了,你说,你需要补一补。
也许你曾发誓吃遍山川湖海,火锅搞起来!
恭喜你,撒花,你终于吃遍了各种不同质感的添加剂、农药、重金属。。
进去了,它们可就没那么容易出来了。
这些重金属会在人体长期富集,有的半衰期长达10到几十年,不会立即损害健康不会让人马上挂掉,也无明显症状。
但会导致慢性中毒——
变油,变丑、变残、变胖、变虚。。。
并且,你还要知道,这些可恶的重金属富集部位不同,比如:铅易沉积于骨骼,农药毒素具有亲脂性就容易在脂肪多的地方蓄积。
所以,想想,身体哪些部位是脂肪最多的?
肚子算一个,所以,你的肚子好毒。
还有呢?
BINGO!就是屁股!
你好毒你好毒你好毒,最毒是屁股!
为了防止越老越毒,怎么办?
解毒呀!
重金属中毒,如汞中毒了,用中医行话来说,会怎么样?
服轻粉而中毒,非小毒也,轻则发之于自身,损形坏质,伤筋穿骨,甚则遗毒流传子孙,微则残其筋骨,盛则夭其寿命。如此大害,良可悲也。
你说用金属螯合剂,比如二氢丙磺钠解毒?
可以,它的原理就是与汞结合成复合物,通过尿液排出去。
但是,使用金属螯合剂驱汞易造成发热、皮疹等过敏反应。
且有研究表明使用金属螯合剂解毒驱汞后可使尿微量白蛋白增高,驱汞期间汞排量较高有增加加重肾损害的趋势。
有无一种好物是没有副作用,可以搜剔湿热之毒,又不伤阳的,还能健脾胃的?“阳明本药,能制轻粉之毒”。
那就是可以用什么?
土茯苓呀!
惟土茯苓气平,味甘而淡……今医家治杨梅疮,不犯轻粉。服轻粉而筋骨挛痛,瘫痪不能动履者,服之亦效。健脾胃,强筋骨,去风湿,利关节,止泄泻,治拘挛骨痛,恶疮痈肿。解汞粉、银朱毒。
——《疡医大全》土茯苓最擅长的就是入络搜剔那些藏在筋络角落和肌肉皮肤里的风湿热毒。
因为土茯苓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螯合和抗氧化双重功能的,能够有效地排汞和排铅。
就这样,把湿热清掉了,筋骨通利了,脾胃也健运了,连汞毒后遗症什么的也被土茯苓逐渐化解掉了。。。
(2)你还很爱彩妆
如果你是属于离不开彩妆的妹子,
最好定期排解一下重金属之毒。
毕竟很多品牌都曾爆出过重金属超标的丑闻,还有一些隐性的土壤、河流重金属超标。。。
当年的什么K什么芳化妆品重金属含量超标,吓坏了多少女性朋友。
(3)你家里有打疫苗的小孩
小孩打疫苗的前后,煲点土茯苓水吧。
这味解毒良药,它解毒,是用自身的收涩之性来解毒,对重金属大热之毒有奇效,对其他形式的毒也都有疗效。
(4)药食同源
土茯苓味甘淡,可清热,可除湿,药食同源,是广东人煲汤常用的药材。
若我们平时无法控制入口食物的来源和质量,或经常在外面吃饭,担心农药、添加剂的危害。
可以常常用起这些个食疗方。
自求多福、阿弥陀佛~
土茯苓粥原料:土茯苓10-30克,生米仁(薏仁)50克,米50克。制法:先用粳米、生米仁(薏仁)煮粥,再加入土茯苓(碾粉)混煮沸食用。
效用:土茯苓性味甘淡,平,清热解毒、除湿通络。可增加血尿酸的排泄,适用于痛风的防治。土茯苓猪骨汤猪脊骨克土茯苓50~克
猪脊骨加水适量。去骨及浮油,入土茯苓(若是干的成片提前浸泡0.5-1小时,若是粉包,则不用),加扁豆或花生,煲一个小时即成。
健脾利湿,补阴益髓。
家常汤,随意。
是时候做广告了,
我们为您准备好了上佳纯正的野生土茯苓,
还很贴心地帮你做成了定量的粉包,
让你能够更便利地使用:
(野生,人工采挖,纯手工切片,量少,手快有)
6
此等好物是怎么来的?
市面上的很多土茯苓都是假的。
是的,说这话我负责任。
很多是菝葜(或叫金刚藤)混在一起的。
人工种植土茯苓有没有?
有,有很多。
然而,你要知道:
天生四气——春夏秋冬,寒热温凉;
地生五味——酸,苦,甘,辛,咸;
四气五味才是是理解中药的主要途径。
一草一木,它的出现是要有讲究的。
物有其性,性有其用。
野生的土茯苓?
很难啊,须知此物并不是那么好得来的,要得此物。寻得了它的茎,往下深挖至少50公分左右才能得到。。。
我曾有幸体验过这个过程:
(你说看不见土茯苓?那就对了。这才挖了一半的深度呢,土茯苓还在下面,还要继续挖。。。)
挖了回来之后,还要清洗,切片。
什么?你说用机器切割?
此物得来非常不容易,量并没有达到用机器切割的程度,那是人工一片一片地小心切下来,趁着阳光甚好的天气,赶紧切好,赶紧暴晒。
如果遇上阴雨天气,那只能算倒霉。
此物切片好需要阳光暴晒至少三天,方能完全干爽,若是没有完全干爽的话,很快就发霉,前功尽弃了。
并且,采药人从山上寻得挖回来后,洗净,剔除不好的,新鲜10斤土茯苓完全晒干后只剩下不足4斤。
这好物可谓得来破费功夫。
你说烤干?
我们不干这事儿,我们要学会用太阳的力量带来健康,感谢大自然的馈赠。
也就是说,诸多人工付出后的收获,完全看天吃饭!
10月的某一天,我亲自曾跟着采药人祥叔一起寻药。
他告诉我,找药是考心的,你的心首先要正,看到了真正的是这种药材,你才能开始采挖;
如果发现这药材比较小,那就像是一个孩子一样,还没长大,还需要好好呵护,你是不能让TA承担太多责任的,要让TA先茁壮成长。
所以,采药人要先正心。
祥叔:像这么小的不要挖,索取有度。
挖完后,把土再填埋回去,免得有人走过,会一不留神掉进去,顺便把叶子还有一部分头部那里的根部埋好,若能重新再有长出来,自是极好的。
正心的另外一层意思是,你不能似是而非,菝葜和土茯苓的根长得太像了,挖菝葜比挖土茯苓来得容易。
但是这事儿,真正的采药人不要干这个事儿,这是砸人品的事情,药之创造的最大的价值就是给使用者带来健康,带来幸福。
所以,一定要正,人要正,心要正,药才能正!
以上,关于祥叔挖土茯苓的故事。
他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但是,很遗憾,他拒绝拍照。
他说,这个不重要,你把这些给到真正需要的人就是最好的事。
(野生,人工采挖,纯手工切片,量少,手快有)
—END—
如需加入杏雨轩学习互助群,一起学习中医知识,提升生活质量,请添加助手小姐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