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没有想到,6月25日晚的一场家庭聚会,会导致黄家人阴阳两隔。
那日,四川宜宾市兴文县黄忠禄一家吃野生蘑菇,致7人中毒,最终2人死亡5人住院。
无独有偶,同样的杯具也在温州永嘉发生。7月2日,潘老伯一家6口吃了采摘的野蘑菇全部中毒,前已有2人因中毒不治而亡,其余4人至昨晚仍在重症监护室抢救,情况不乐观。
夏季是当地野生蘑菇上市的季节,因为味道鲜美,很多人家都食用过野蘑菇,可你想过没有这些蘑菇可能会夺走你的生命!
你知道怎么分辨毒蘑菇吗?
别再说颜色鲜艳的才是毒蘑菇了,这是谣言!
植物学博士顾有容在果壳网上曾发表过一篇文章《辨别毒蘑菇,民间传说不可信》,破除关于毒蘑菇的几大谣言。
谣言1鲜艳的蘑菇都是有毒的,无毒蘑菇颜色朴素真相:这是有关蘑菇的谣言中流传最广、影响力最大、杀伤力最强的一句,甚至上升到了箴言的高度。为了逐条粉碎这条谣言,我们让大名鼎鼎的“毁灭天使”白毒伞现身说法。
白毒伞是世界上毒性最强的大型真菌之一。它具有光滑挺拔的外形和纯洁朴素的颜色,还有微微的清香,符合传说中无毒蘑菇的形象,很容易被误食。
(小编补充:这次温州永嘉一家人误食的毒蘑菇就是这种白毒伞,又名“致命鹅膏菌”,见下图。)
经常被用来为“鲜艳的蘑菇有毒”这一印象做注解的,是毒蝇鹅膏。鲜红色菌盖点缀着白色鳞片的形象构成了“我有毒,别吃我”的警戒色。
(小编补充:毒蝇鹅膏不仅有毒,它还是种致幻蘑菇,并且在多个我们熟知的动画、游戏中都可见其身影。它是《搞笑漫画日和》里松尾芭蕉不小心吃到的蘑菇,是游戏《超级马里奥》中的变身秘药。)
然而,也有一些可食蘑菇种类是美貌与安全并重的。例如橙盖鹅膏,具有鲜橙黄色的菌盖和菌柄,未完全张开时包裹在白色的菌托里很萌,有“鸡蛋菌”的别称,是夏天游历川藏地区不可不尝的美味。
谣言2可食用的无毒蘑菇多生长在清洁的草地或松树、栎树上,有毒蘑菇往往生长在阴暗、潮湿的肮脏地带。真相:所有的蘑菇都不含叶绿素,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自养,只能寄生、腐生或与高等植物共生,同时要求比较高的环境湿度,因此它们都倾向于生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
至于环境的“清洁”和“肮脏”,并没有具体的划分标准,更与生长其中的蘑菇的毒性无关。
食用菌鸡腿菇经常在粪便上野生,栽培时也常用牛马粪便作为培养基;反之包括白毒伞在内的很多毒蘑菇都生长在相对清洁的林中地上。
从栎树林下的落叶中长出的致命白毒伞
谣言3毒蘑菇往往有鳞片、粘液,菌杆上有菌托和菌环。真相:提及鳞片、粘液、菌托和菌环等形态特征术语,让毒蘑菇谣言显得更可信。
的确,按照“有菌托、菌环和鳞片的蘑菇有毒”的鉴别标准,可以避开包括白毒伞和毒蝇鹅膏在内的一大波毒蘑菇。
但是,这条标准的适用范围非常狭窄,不能外推到形态高度多样化的整个蘑菇世界,更不能引申为“没有这些特征的蘑菇就是无毒的”。
很多毒蘑菇并没有独特的形态特征,如没有菌托、菌环和鳞片但有毒的亚稀褶黑菇。
另外,这条标准让很多可食蘑菇躺着也中枪。例如,常见食用菌中大球盖菇有菌环、草菇有菌托、香菇有毛和鳞片。
谣言4毒蘑菇虫蚁不食,有虫子取食痕迹的蘑菇是无毒的。真相:人和昆虫的生理特征差别很大,同一种蘑菇很可能是“彼之砒霜,我之蜜糖”。
研究表明,大多数对果蝇致命的蘑菇对人是无毒的。同时,很多对人有毒的蘑菇却是其他动物的美食,比如豹斑鹅膏经常被蛞蝓取食,“毁灭天使”中的致命白毒伞也有被虫啮食的记录。
对果蝇有毒,但人类可食用的红绒盖牛肝菌
蛞蝓会食用,但对人有毒的豹斑鹅膏
谣言5毒蘑菇与银器、大蒜、大米或灯芯草同煮可致后者变色;毒蘑菇经高温烹煮或与大蒜同煮后可去毒。真相:这是有关毒蘑菇的传说中最荒诞不经的部分,始作俑者的想象力令人敬佩。
所有毒蘑菇都不含硫或硫化物,不会令银器变黑。
至于毒蘑菇致大米、大蒜或灯芯草变色的说法则完全出自臆想,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种现象确实存在。
高温烹煮或与大蒜同煮可以解毒的说法危害更甚。大蒜里的活性物质有一定的杀菌作用,但对毒蘑菇完全无能为力。
全世界约有种大型真菌,形态和成分都具有很高的多样性,辨别它们是否有毒需要专业知识,并非简单方法和特定经验所能胜任。↓因此↓
对于不认识的野生菌,唯一安全的办法是绝对不要采食。
但是!
一不小心,误食了毒蘑菇怎么办?
医生表示,吃完菌类后如感不适,有恶心、头晕、呕吐、看东西不明或出现幻视、幻医院治疗,如果来不及就医,可以自行催吐,如喝温开水,或是盐水,要尽快排出体内尚未被吸收的残菌从而减轻有毒物质的吸收。
如果中毒者已经神志不清,又出现呕吐反应,则应让中毒者平躺,让其的头朝后仰向一边,以便于呕吐物从嘴角流出,防止窒息死亡。
另外,吃野生菌类时喝酒也可能中毒。
医生提醒,食用野生菌时最好不要喝酒。因为有的野生菌虽然无毒,但其含有的某些成分会与酒中所含的乙醇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毒素,从而引起中毒。而且,酒还会削弱肝脏的解毒能力,有的野生菌有微量的毒素,喝酒后,可能导致进入体内的毒素加倍。
综合自果壳网、成都商报、重庆晨报本文编辑:橘子方糖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