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摔碎水银体温计全家汞中毒突然遭遇怎么办

近日,家住汉口循礼门的王女士在给女儿用水银体温计量体温时,将体温计摔碎了,当晚,一家3口都莫名其妙地头痛。后到武汉市职业病防治院一查才知是水银蒸气导致的汞中毒。

  王女士介绍,上周六早晨,她发现2岁女儿小欣欣有些发烧,就在卧室里用体温计帮女儿量体温。在甩体温计的时候,失手把体温计甩了出去,体温计被摔碎了,一些银白色的水银珠子落在地板上。王女士用拖把把地板拖了一遍,但有的水银珠子还是钻进了床下,医院,一时没有功夫清扫干净。

  许多市民家里都备有那种售价2元左右的水银体温计,也有一些市民遇到过体温计被摔碎、水银落在地板上的情况,但如何正确处理却鲜为人知。

事件:主妇摔碎体温计只用拖把拖了拖

  王女士介绍,上周六早晨,她发现2岁女儿小欣欣有些发烧,就在卧室里用体温计帮女儿量体温。在甩体温计的时候,失手把体温计甩了出去,体温计被摔碎了,一些银白色的水银珠子落在地板上。王女士用拖把把地板拖了一遍,但有的水银珠子还是钻进了床下,医院,一时没有功夫清扫干净。

  当天晚上,王女士和老公、女儿陆续开始头痛和肚子痛,但一直找不到原因。第二天,王女士把摔碎水银的事,告诉了一位学医的朋友,朋友提醒她水银会蒸发,头痛会不会和失落的水银有关?建议做一做检查。

  本周一,王女士一家三口到武汉市职业病防治院做了尿汞检查,卫生检验科主任宋为丽医生告诉她,三人的尿汞都超标数倍,而头痛和肚子痛就是汞中毒的前期症状,一家三口都需要做排汞治疗。王女士后悔不已,怪自己的一时疏忽,竟害了全家人。

测试:卧室里打破两支体温计汞浓度超标千倍

  “都是水银蒸气惹的祸,”宋为丽称,含汞体温计被打破后,这种被称作“水银”的液态金属,就会像小水滴一样散落在地上,迅速蒸发,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消失了。相反,它们只是更加隐蔽地钻进了衣柜、地板和地毯等地方,加上最近天气变冷,晚上关窗睡觉,更容易导致中毒。

  宋为丽解释,水银在常温下即能蒸发,气温越高,蒸发越快。据测算,一支标准的水银体温计含1克汞。这些数量的汞全部蒸发后,可以使一间15平方米大、3米高的密闭房间内的汞浓度达到22.2毫克/立方米。而普通人在汞浓度为1~3毫克/立方米的房间里,只需两个小时就可能导致头痛、发烧、腹部绞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曾有专家测试,在一间卧室里打破两支水银体温计后,马上进行空气中汞浓度检测,结果显示此时室内汞浓度比室外大气中汞浓度高出倍。

家中摔碎水银体温计,怎么办?

一、什么是汞中毒?

汞,常温下呈液态,色泽如银,故俗称「水银」。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空气、土壤以及水体中都存在汞。

一般认为,如果在短时间吸入高浓度汞蒸汽(1.0mg/m3)时,就可导致急性汞中毒。常见症状包括头痛、恶心、呕吐、发热等,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昏迷或精神失常等症状。

二、打碎了水银温度计怎么办?

美国环境保护署的建议:

1.疏散所有人和动物,打开门窗(非常重要!),避免任何人从水银洒落处经过;

2.别让儿童帮你清理;

3.如果水银洒落在木头,油布或者抛光家具等光滑表面,则比较容易清理;

4.如果水银洒落在地毯、窗帘、衬垫或者其他易吸收水银的表面,那么,我们需要扔掉这些被污染物。当然,你只需剪掉受污染的地方即可。

三、千万不要做的!

1.不要用吸尘器:吸尘器把水银吹到空气中,加速水银的挥发;

2.不要用扫帚:扫帚会打散水银,水银球会到处滚动,难以清理;

3.不要把水银倒进下水道:这会污染环境;

4.不要清洗接触到水银的衣物:这样会污染洗衣机,并可能污染水环境。所以请直接扔掉接触到水银的衣服;

5.如果你的鞋子被水银污染,请不要再穿着:穿被污染的鞋子走动,会扩大污染区域。

四、手把手教你清理水银:

1.带上橡胶或胶乳手套;

2.首先用纸巾小心捡起那些碎玻璃片,并用密封袋装好;

3.对于较大的水银颗粒,用纸板小心收集。要特别注意,水银颗粒在平滑的地板上滚动很快,所以请仔细检查整个地板,以防「漏网之鱼」;

4.对于较小的水银颗粒,建议用滴管小心收集,然后用纸巾包好,再放入密封袋中;

5.对于那些更小的、难以看清的水银颗粒,可以用剃须膏涂在小刷子上,一点点粘,或者用胶带粘,最后再将小刷子和胶带一并放入密封袋;

6.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用硫磺粉洒在水银流过的地方。硫磺碰到水银会从黄色变成褐色(硫化汞),硫化汞不会挥发至空气中影响健康,同时也利于清理;

7.建议通风至少24小时候再进入。如果发现有身体不适,要及时就医。

所有装有水银污染物的密封袋,可根据各地的情况,询问当地的环保部门处理。









































北京治白癜风的最好医院
北京哪治疗白癜风不复发



转载请注明:http://www.lebamall.com /gzdzl/4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