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浙江大医院陈江华教授领衔的一项关于血液灌流(健帆HA灌流器)在急性2,4-二硝基苯酚中毒治疗中的作用的研究,采用患者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将患者分为重度中毒组和轻度中毒组,分别在患者人院后2h内予血液灌流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缓解情况、相关实验室指标变化,用液质联用法检测每次灌流治疗前后血2,4-二硝基苯酚水平变化。结果:重度中毒组患者灌流治疗1次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治疗前后2,4-二硝基苯酚水平分别为28.21(15.56-45.23)和16.11(10.10-27.52)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连续治疗3次后主要临床症状缓解无反跳,连续治疗6次,主要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轻度中毒组患者治疗2次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无反跳。出院后1及3个月进行随访均无明显后遗症。结论: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与毒物浓度呈密切相关,血液灌流能有效清除中毒患者体内的2,4-二硝基苯酚,迅速下降血液毒物浓度,缓解临床症状,提高存活率。一、对象与方法1.对象:14例急性中毒患者中,男11例,女3例,年龄12~65岁,平均年龄31.3岁。根据明确的毒物接触史、现场提取残留毒物、当地卫生学调查、中毒后的临床表现及省公安厅毒物成分检测,确诊为2,4一二硝基苯酚中毒。所有患者接触毒物时间为0.5~3h,均在接触毒物后3h左右发病,12h内转入我院。根据国内外文献资料,2,4.二硝基苯酚中毒多根据临床症状分为重度和轻度中毒。重度中毒表现为大汗淋漓、呼吸急促(呼吸频率20次/min)、胸闷、烦躁、乏力,口渴、发热(体温37.5℃)、汗液黄染头发及衣被。轻度中毒患者出现乏力、多汗、胸闷,头晕、手脚皮肤黄染等,严重病例在1至数天内出现明显心动过缓,继而死亡,死亡后迅速出现死僵。14例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分为重度中毒组6例,其中男5例,女1例,平均年龄38(25-65)岁,以呼吸道吸人为主,毒物浓度为28.21(15.56~45.23)mg/L;轻度中毒组8例,其中男6例,女2例,平均年龄28(12~35)岁,以四肢皮肤接触为主,毒物浓度为0.64(0.30~10.50)mg/L。2.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方法,两组患者人院后2h内均予血液灌流治疗,采用一次性HA系列树脂血液灌流器(珠海健帆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重度中毒组中4例均灌流治疗6次,2例治疗9次。轻度中毒组均灌流治疗3次。3例儿童采用HA灌流器,其余均采用HA灌流器。其中重度中毒组中2例患者临床症状危重,首次灌流5h(中间更换灌流器1个),余两组患者每次治疗时间均为3h。二、结果1.两组患者灌流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变化:重度中毒组患者灌流治疗1次(5h,使用2个灌流器)后,发热、皮肤潮红、大汗淋漓、乏力、呼吸急促、胸闷、烦躁症状明显缓解,但治疗结束3h后上述症状反跳,连续治疗3次后上述症状缓解无反跳。连续治疗6次,主要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轻度中毒组患者治疗2次后主要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2.灌流治疗前后2,4-二硝基苯酚水平变化:两组患者每次治疗后2,4-二硝基苯酚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1)。
3.灌流治疗前后相关实验室指标变化:重度中毒组治疗后1周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甘油三酯较治疗前显著升高,治疗后2周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较治疗前显著下降,ALT、AST、CK-MB较治疗后1周显著下降(均P0.05,表2)。轻度中毒组治疗后1周ALT、AST、甘油三酯较治疗前有显著升高,治疗后2周ALT、AST、甘油三酯较治疗后1周显著下降(均P0.05,表2)。
4.病情转归:两组患者经上述灌流治疗1周后,主要临床症状消失;治疗后2周复查2,4-二硝基苯酚水平,重度中毒组0.40mg/L,轻度中毒组0.02mg/L;治疗后4周复查2,4-二硝基苯酚水平:重度中毒组0.15mg/L,轻度中毒组为阴性。14例患者中有11例在入院后36~72h出现心动过缓,未经处理,持续1周自行恢复。两组患者灌流治疗结束后均出现有不同程度的肝酶和血甘油三酯升高,1~2周达高峰,经护肝、降脂、利尿、激素等治疗后渐恢复,无反跳。重度中毒组平均住院4周,轻度中毒组平均住院2~3周。所有患者出院后1及3个月随访均无后遗症。三、讨论化学物质急性中毒时,常规内科治疗常不能缓解毒性作用,或伴有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威胁生命时,应尽早选择血液净化。本组资料显示患者中毒症状的严重程度与毒物浓度密切相关,快速降低患者体内毒物浓度是迅速缓解临床症状,降低病死率的关键。血液灌流使用的树脂罐能去除血中有毒物质,具有广谱的吸附谱,特别适合分子量大、脂溶性高和蛋白结合率高的毒物。应用血液灌流治疗降低2,4-二硝基苯酚水平的报道罕见,本组重症患者血液灌流治疗后主要临床症状反跳和毒物浓度反跳密切相关,而连续治疗后毒物浓度稳步下降后症状得到改善。资料显示两组患者人院时器官功能损伤均不明显,但24~72h后有11例患者出现心动过缓,13例患者出现明显肝损伤及血脂异常,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后继器官功能损害可能与2,4-二硝基苯酚2个阶段的代谢物毒性有关,也可能由其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所致,故对急性中毒患者应连续进行血液灌流治疗。血液灌流的治疗频率和次数(血液灌流2次/d连续3d,还是1次/d连续6d)是否影响疗效和结果有待进一步积累经验。本次中毒事件是搬运人员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通过吸入和皮肤直接接触方式下发生的,其中3例患者因吸入量大,院外滞留时间过长死亡,教训深刻,加强毒物监管和做好防护措施是预防中毒的关键。余14例最终救治成功,与中毒事件发生后,卫生、防疫、公安部门密切配合,迅速明确病因,及时救治有关,故一旦明确病因尽早进行血液灌流是迅速消除毒物、挽救患者生命的最有效救治手段,值得重视。
(文章要点摘自:何永春,陈江华等.中华医学杂志年9月10日第93卷第34期)
--------------------------------------
操作指引:
觉得本文不错?可以点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怎样看历史文章?点右上角查看公众账号→查看历史消息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