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种东西千万别随便吃,医院已接诊中

恩施晚报讯(全媒体记者谭发馨通讯员侯丹丹李玉兰)在闷热又多雨的季节,野生蘑菇生长迅速,这些蘑菇虽然味道鲜美,但很难分辨是否有毒。国庆、中秋长假期间,医院接诊食用野生蘑菇中毒的患者11人,目前仍有患者在住院接受治疗。

“国庆、中秋长假期间,我们急诊科接诊了11位食用野生蘑菇中毒的患者,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患者,每个患者都有不同程度肝肾功能损伤。其中几位患者情况危急,出现了肝衰竭,通过采取血液净化清除毒素保护脏器功能、输血纠正凝血功能紊乱等治疗手段才保住了性命……”医院西医部急诊科医生王齐兵对记者说。

图文无关

该院急诊科是恩施州中毒救治基地,在危急重症患者救治、特别是中毒患者的抢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开展了CRRT肾替代,血浆置换、双重血浆吸附等人工肝技术对患者进行积极救治。

食用野生有毒蘑菇后,患者通常在6至24小时内会出现腹部绞痛、呕吐等中毒症状。王齐兵介绍,不认识的蘑菇最好不要去采摘,更不要食用,因为有毒蘑菇跟无毒蘑菇一般是很难区分的。吃蘑菇中毒的黄金抢救时间是6小时以内,饭后发现身体不适,应该带上食用的蘑菇样品立即就医。

近年来,媒体不断报道市民采食野生蘑菇中毒的事件,却仍未引起足够重视。每到夏秋雨水旺盛的季节,就有嘴馋的市民对“毒蘑菇”新闻置若罔闻,想要亲口一试。

对此,王齐兵表示,有毒的蘑菇往往和无毒的蘑菇混生,外观相似,极易误食。即使是经验十分丰富的生物学家,往往也需要借助实验室专业仪器才能进行精准鉴别。而非专业人员仅凭经验,靠形态、气味、颜色等外貌特征来辨识,是很难准确识别蘑菇是否有毒的。有的市民甚至采用民间传说的用银器、大蒜、大米等与蘑菇接触,看颜色有无变化等所谓“老方法”来识别蘑菇,或者认为高温烹煮、煮沸、晒干可祛毒等等,实际上这些方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所以说,最好收住手、管住嘴!不采不吃才是预防野生蘑菇中毒最为正确的方法。

图文无关

医院提醒:一旦误食野生蘑菇中毒后千万不能大意,医院检查和治疗,如果不及时治疗,错过最佳治疗期,将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

图文无关

图文无关

这段时间,又到了捡菌的季节了。所以小编提醒广大老乡,野菌虽鲜美,捡菌请谨慎,吃菌需小心。

图文无关

如何正确辨别有毒蘑菇?“头上戴帽、腰间系裙、脚上穿鞋”的蘑菇肯定有毒。头上戴帽指有菌盖,腰间系裙指有菌环,脚上穿鞋指有菌托,这类蘑菇千万不能采食。

图文无关

这些常见的毒蘑菇你会分辨吗?

注意!鉴别毒蘑菇存在五大误区

民间流传的鉴别方法存在五大误区:

×误区一:鲜艳的蘑菇有毒,无毒蘑菇颜色不鲜艳。可食用蘑菇也有颜色鲜艳的,而毒蘑菇也有颜色朴素的。最"臭名昭著"的毒蘑菇"致命白毒伞"就有光滑挺拔的外形和纯洁朴素的白色,符合传说中无毒蘑菇的形象。但它以极高的致死率成为毒性最强的大型真菌之一。而颜色漂亮的红黄鹅膏,却是美味的食用菌。

×误区二:无毒蘑菇多生长在清洁的草地或松树、栎树上,有毒蘑菇往往生长在阴暗、潮湿的肮脏地带。蘑菇不含有叶绿素,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自养,只能寄生、腐生或与高等植物共生,常常要求比较高的环境湿度,因此它们倾向于生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至于环境的"清洁"与否,与蘑菇的毒性无关。食用菌鸡腿菇常常野生在粪便上,栽培时也常用牛马粪便作为培养基;而包括白毒伞在内的很多毒蘑菇却生长在相对清洁的林中地上。蘑菇生长环境中的高等植物,如松树和栎树,也不能作为蘑菇有无毒性的判断依据。

×误区三:毒蘑菇虫蚁不食,有虫子啮食痕迹的蘑菇是无毒的。人和昆虫的生理特征相差很大,同一种蘑菇很可能是"彼之砒霜,我之蜜糖"。很多对人有毒的蘑菇却是昆虫的美食,如豹斑鹅膏常被蛞蝓取食。致命白毒伞也有被昆虫啮食的记录。

×误区四:毒蘑菇与银器、大蒜、大米或灯芯草同煮可致后者变色。银针验毒的原理是银与硫或硫化物反应生成黑色的硫化银,而毒蘑菇不含有硫或硫化物,无法令银器变黑。而导致大米、大蒜、灯芯草变色的说法则是无稽之谈,没有证据支持该说法。

×误区五:毒蘑菇经高温、盐水烹煮或与大蒜同煮后可去毒。不同种类的毒蘑菇含有的毒素热稳定性不同。以白毒伞为例,它的毒性成分是毒伞肽,毒伞肽的稳定性很强,煮沸、晒干都不能破坏这类毒素,人体也不能将其降解。大蒜的活性成分虽有一定的杀菌作用,但对毒蘑菇却完全无能为力。

珍爱生命,学会辨认!远离野生毒蘑菇!转发提醒!来源:恩施晚报、三峡讯综合:人民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lebamall.com /gzdyw/13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