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抢救49名中毒工人及家属的生死搏斗

年2月28日中午,医院急诊室突然送来两卡车中毒病人,个个肤色如茶叶般的黑紫,呼吸困难,有的呕吐不止,有的鼻孔淌血,80%的病人已丧失主诉能力,有的已停止了呼吸。生命危在旦夕!情况十分紧急。

这些中毒的病人来自广渠门附近的一个工地,是河南安阳支援北京建设的农民兄弟。由于炊事员错把亚硝酸钠当成食盐放入汤面中,造成47名工人和来探亲的两名儿童全部中毒。事发后,49名中毒者病情迅速恶化,十分危急,在多家单位的帮助下,医院抢救。

当时,全院仅有张床,多名医务人员,急诊室只有2名医生,五六名护士和10张观察床,规模很小。一下子要抢救这突如其来的49名生命垂危的急症病人,自开院以来从未遇到过这种紧急情况。但医务工作者的职责告诉我们,面对病人必须抢救,不能怕风险。老院长温久宏就像久经沙场的指挥员,迅速下达了抢救病人的命令:各科除留必要值班人员外,其他医务人员全部到急诊室参加抢救。

医院

不到五分钟,临床科室、医技科室等部门约多人汇集到急诊室。

“快!快!抢救!”院长温久宏果断地说。抢救领导小组在现场组成了,并决定一个医生、三个护士负责一个病人的抢救,两名儿童由儿科负责抢救。尽管急诊室、大厅、走廊都挤满了医务人员、患者,然而抢救工作紧张而有序地展开。

给每个病人输液,打开给药通道。由于病人太多,急诊室的输液架、输液瓶告急。不到十分钟,医务人员就从病房搬来50多个输液瓶,40多个输液架。输液架还不够用,走廊里拉起绷带挂输液瓶;有的人干脆手举着输液瓶,以身代架。护士们在积满污物的地上蹲着、跪着为病人做静脉补液。全院医护人员无私奉献,为抢救赢得了时间。

三台洗胃机迅速运转起来,昏迷的抬进去洗胃,“哇——哇——”的呕吐声不绝于耳,中毒者喷射出奇臭、带血丝的呕吐物,溅到医生、护士脸上、身上、鞋里、脖子里,谁也顾不上擦一下。

“有一个呼吸停止了!有一个血压下降了!”

险情报告接踵而来,抢救领导小组意识到点滴、洗胃只是初步措施,关键是判断出中毒物是什么,才能正确实施抢救。是砒霜中毒吗?不像!可能是亚硝酸盐类中毒?正在这时,一位工人送来一块像“盐”一样东西说:“中午吃了这个盐”。温院长当即指令专人速送市劳动卫生研究所做毒物鉴定。十五分钟后,得出结果,这块“盐”是亚硝酸钠,从而证实了工人们是误食亚硝酸钠中毒,必须立即注射“美兰”制剂(又叫亚甲兰),才能从死神手中夺回中毒人员的生命。

亚硝酸钠是一种剧毒氧化剂,人吃了以后会严重破坏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使其失去载氧功能,导致全身组织缺氧衰竭而死亡。

时间就是命令,片刻不得耽搁。一块小黑板上不时地公布抢救步骤和给药指令。“点滴中加入美兰”“加40毫克素尿”“第二次注射”“青霉素皮试”……各小组分工明确,抽药、注射、联络各负其责。护士们每隔三四分钟就要给病人测一次血压,时刻观察病情的变化。当“美兰”药物滴入每个中毒病人的体内后,大部分病人那吓人的深紫色的脸很快变淡,逐渐红润了。

但此时,“美兰”告急。抢救一人需要20支,靠药房送来的药如杯水车薪,大家心急如焚。

忽然,一声欢呼:“美兰来了!”药剂师陶月明拭着汗送来救命药。原来,医院药房在主任张富焕的组织下,千方百计与市药批、朝阳药批、宣武药批取得联系,并立即驱车前往取来一百多盒美兰,解决了急需。

下午3点多钟,经过一个半小时的应急抢救和采取预防感染措施,危重病人经洗胃、人工呼吸、心外按摩,病情得到稳定。除一人中毒过重抢救无效外,其余48人全部得救。但战斗并未结束,为了使病人及早康复,医院没有办法容纳这么多病人住院治疗。经研究决定,将36名病情较医院继续治疗。在市急救中心的协助下,共动用20多辆急救车,带着简要病例,由护士陪送转入北京市同仁、宣武、医院。剩下12名病情较重的,收入临时病房,由6名大夫、20多位护士负责治疗、特护。

年3月21日,区人大医院“抢救中毒民工救死扶伤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3月4日,中毒工人全部痊愈出院了。出院那天,康复的工人和家属们双手紧握医务人员的手,热泪盈眶依依惜别。

医院的抢救工作受到各级领导重视和关怀。北京市领导、卫生部医政司领导和市医院探望病人,慰问医护人员。河南省安阳市政府送来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八个大字“救死扶伤,名扬京华”。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医院慰问,并颁发给我院一块“齐心协力,救死扶伤”匾额。卫生部给予通令嘉奖;北京市委、市政府授予我院模范集体称号;市精神文明办授予我院精神文明立功单位称号。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lebamall.com /gzdyw/13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