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雨季来临、气温升高,野生菌进入生长旺季,目前已陆续上市。近几年,尽管大规模宣传“禁止采摘、销售、食用野生菌”,但悲剧不断上演。
野菌诚美味,生命价更高。预防野生菌中毒最有效、最简便的办法是不要采摘、购买、食用野生菌。目前我区已发现2人食用野生毒蘑菇中毒。由于中毒在短时间内可导致肝肾功能损害,严重时有生命危险,中毒治疗需花费大量经费。希望大家务必不买在山上摘的菌类,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致命白毒伞(又名致命鹅膏菌),白色,菌体幼时呈卵形,后菌盖展开成伞状。剧毒,在新鲜的蘑菇中其毒素含量甚高。这些毒素对人体肝、肾、血管内壁细胞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极为严重,可致使人体各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死亡率高达95%以上。
菌盖小型,为黄褐色、污橙黄色至芥黄色,边缘无沟纹。菌褶白色,短菌褶近菌柄端渐窄。菌柄白色至淡黄色,常被纤毛状或反卷的淡黄色鳞片,基部近球形。菌托浅杯状,白色至污白色。剧毒,急性肝损害型,严禁食用。
菌盖中等大小,深灰色、暗褐色至近黑色,具深色纤丝状隐花纹或斑纹,边缘平滑无沟纹。菌褶离生,白色,较密,短菌褶近菌柄端渐变狭。菌柄白色至浅灰色,常被浅褐色鳞片,基部近球形。菌环顶生至近顶生,灰色,膜质。菌托浅杯状。夏秋季生长茂盛,剧毒,急性肝损害型。
菌盖小型,白色,有时中部米色至淡黄褐色,边缘无沟纹,但有时有辐射状裂纹。菌褶白色,短菌褶近菌柄端渐变窄。菌柄白色至污白色,有时被白色细小鳞片,基部近球形。菌环近顶生,膜质,白色。菌托浅杯状,白色。夏秋季生长茂盛,剧毒,急性肝损害型,严禁食用。
胃肠中毒型:通常的中毒症状是强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溶血型:主要症状是在1-2天内发生溶血性贫血,突然寒颤、发热、腹疼头疼、腰背肢体疼、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全身虚弱无力、烦躁不安或气促。神经中毒型:中毒症状是精神兴奋、幻视、精神错乱或精神抑制等神经型症状。肝脏损害型:毒素对人体内肝、肾、血管内壁细胞、中枢神经系统以及其他组织细胞的损害极为严重,最终因造成人体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导致死亡,死亡率高达90-%。
野生菌中毒具有潜伏期,可能在食用野生菌后十几分钟或者十余天内出现中毒症状,因此不能因为食用野生菌当餐或者当天没出现中毒症状就掉以轻心。预防野生菌中毒,最有效、最简便的方法就是不采、不买、不卖、不食野生菌。
吃完野生菌后若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头痛、视物模糊或幻视、幻听等症状时,千万不要耽搁,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一、抢抓“48小时”黄金救治时间
1、乡镇偏远地区,一旦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发病症状,第一时间去就近的乡镇卫生院救治,并主动告诉医生有无食用野生菌。
2、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一旦了解患者有食用野生菌,立即告知患者前往上级医疗机构作进一步治疗,切不可截留病人,以防耽误病情。
3、县城交通便利地区,一旦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发病症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医院就诊。
二、及时采取措施自行施救
1、万一来不及就医或等待救治,应立即采用简易的方法反复进行催吐、洗胃、导泻处理。可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然后用汤勺等硬质东西刺激喉部,尽快排除体内尚未被吸收的残菌,减缓有毒物质的吸收,医院救治。
2、饮用少量盐糖水,补充体液,防止患者脱水导致休克,对已昏迷的患者不要强行向其口内灌水,防止窒息。
3、保留毒菌样品供专业人员救治参考。
三、谨防野生菌中毒的“假愈期”。
临床研究发现,野生菌中毒治疗过程中,存在“假愈期”。早期出现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会暂时消失,让病人误以为自己已经“康复”,实际毒素正在体内扩散,患者脏器损害将持续加重,随后会再次出现不适症状,病情急转直下,严重者肝肾衰竭导致死亡。
所以,在中毒初期症状出现缓解时,千万别大意,医院继续接受观察治疗,以免被“假愈期”麻痹。
???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