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精医博学济世
病人至上真诚关爱
▃▃▃▃▃▃▃▃▃▃▃▃▃
我院位于株洲市石峰区,始建于年,是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康复、预防、急救为医院,医院将始终坚持厚德精医,博学济世、真诚关爱、患者至上的精神,致力于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医疗服务的持续改进,医院和康复中心建设,医院改革与发展的新篇章。
导读初夏雨水充沛,正是野生蘑菇生长旺盛的时节。不少人喜欢到山上或树林里采摘菌类尝鲜,殊不知潜伏着巨大的危险。潇湘晨报记者医院获悉,仅6月1日至16日,该院急诊科就收治了14名蘑菇中毒患者,其中16日当天就有5人前来就诊。目前,已有3人中毒死亡,5人仍在急诊抢救室内。既然蘑菇中毒的危害如此之大,怎样才能防止蘑菇中毒,或者如何辨别有毒蘑菇呢?
毒蘑菇种类多,中毒素成分也较复杂,多耐热。毒蘑菇与中毒症状密切相关,主要的毒物类型有胃肠毒素、神经毒素、溶血毒素、原浆毒素、肝毒素。一种毒蕈可能含有多种毒素,一种毒素可能存在于多种毒蘑菇中,根据毒蘑菇中毒的临床表现,临床大致分为以下四型,各型间可相互重叠。
1.胃肠型
潜伏期0.5~6小时。恶心、呕吐、腹痛、剧烈腹泻,严重者可伴有消化道出血,继发脱水、血压下降甚至休克等。
2.神经精神型
潜伏期l~6小时。临床表现为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多汗、流涎、流泪、瞳孔缩小、呕吐、腹痛、腹泻、脉搏缓慢等。少数病情严重者可出现谵妄、幻觉、惊厥、抽搐、昏迷、呼吸抑制等表现,个别病例因此而死亡。部分中毒者可有周围神经炎表现。
3.溶血型
潜伏期6~12小时。除胃肠道症状外,有溶血性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肝脾肿大等,严重者导致急性肾衰竭。部分病例出现血小板减少,皮肤紫癜,甚至呕血或便血等。
4.中毒性肝炎型
潜伏期6~48小时,以中毒性肝损害为突出临床表现,肝肿大、黄疸、转氨酶升高,严重者伴全身出血倾向,常并发DIC、肝性脑病。还可发生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脑病或肾损害等,导致相关器官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如何鉴别鉴别方法一鉴别时,可先看形状,毒蘑菇一般比较黏滑,菌盖上常沾些杂物或生长一些像补丁状的斑块。菌柄上常有菌环,无毒蘑菇很少有菌环。且毒蘑菇颜色鲜艳呈金黄、粉红、白、黑、绿;无毒的多为咖啡、淡紫或灰红色。毒蘑菇有土豆或萝卜味;无毒蘑菇为苦杏或水果味。将采摘的新鲜野蘑菇撕断菌杆,无毒的分泌物清亮如水,个别为白色,菌面撕断不变色;有毒的分泌物稠浓,呈赤褐色,撕断后在空气中易变色。
鉴别方法二1看生长地带可食用的无毒蘑菇多生长在清洁的草地或松树、栎树上,有毒的蘑菇往往生长在阴暗、潮湿的肮脏地带。
2看颜色有毒蘑菇颜色鲜艳,有红、绿、黑、青紫等颜色,特别是紫色的往往有剧毒,采摘后易变色。
3看形状无毒蘑菇的菌盖较平,伞面平滑,有毒蘑菇菌盖中央呈凸状,形状怪异,菌盖厚实,菌柄上有菌轮,柄细长或粗长,易折断。
4看分泌物将采摘的新鲜野蘑菇撕断菌柄,无毒的分泌物清亮如水(个别为白色),菌面撕断后不变色;有毒的分泌物稠浓,呈赤褐色,撕断后在空气中易变色。
5闻气味无毒蘑菇有特殊香味,有毒蘑菇有怪味,如辛辣、酸涩、恶腥等味。
6测试在采摘野蘑菇时,可用葱在菌盖上擦一下,如果葱变成青褐色,证明有毒,不变色则无毒。
7煮试在煮野蘑菇时,放几根灯芯草或一些大蒜和大米同煮,蘑菇煮熟后灯芯草变成青绿色或紫绿色则有毒,变黄者无毒;大蒜或大米变色有毒,没变色仍保持本色则无毒。
8化学鉴别取采集或买回的可疑蘑菇,将其汁液挤出,将纸浸湿后,立即在上面加一滴稀盐酸或白醋,若纸变成红色或蓝色的则有毒。
以上鉴别方法不适用于所有人,医院提醒您,防止中毒的最好办法就是不采也不食。吃完野生鲜蘑菇后一旦出现头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其他不适症状,要立即催吐,并尽快送医救治。
联系方式(区号)
急救-(24小时)
总值班-(24小时)
门诊导诊台:-(上班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