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熬中药用什么ldquo水rdquo

在中医古籍记载中,有用冰煎药者,还有用甘蔗汁、煮沸的热水、酒、蜂蜜等溶媒或辅料煎药的先例。

可见,用什么“水”来煮中药——煎煮溶媒辅料的选择,的确是有讲究的一件事。下面向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煎煮溶媒。

几种常见的中药煎煮溶媒冰:与水区别很大

《本草纲目》记载:“宋徽宗食冰太过,病脾疾。国医不效,召杨介诊之。介用大理中丸。上曰:服之屡矣。介曰:疾因食冰,臣因以冰煎此药,是治受病之原也。服之果愈。”

意思是说,宋徽宗因为太过贪食冰饮,吃坏了脾胃,太医认为这是寒客中焦之证,便用大理中丸,却不奏效。民间名医杨介建议换用冰来煎药,果然痊愈。

冰和水从化学的角度来讲是同种物质,但是作为煎药的溶媒,却呈现出不同的效果,这是为什么呢?

中医认为,宋徽宗的病是由于食冰太多导致寒邪蕴于中焦脾胃,大理中丸具有温中散寒的功效,可谓方证相符,选药准确。但宋徽宗之证寒,而药性温燥,一寒一热互相排斥,就会影响疗效,中医称这种现象为寒热格拒。

后来杨介建议煎煮时换用冰水,是因为冰的寒凉之性既可减轻群药的温燥,又可作为佐药。冰水和证候的寒性同气相求,消除了证寒药热的格拒状态,从而药到病除。

甘蔗:增加生津润燥作用

采用性寒凉的溶媒煎煮药物,可增强药物寒凉之性,也可减轻药物的温热之性。以常吃的甘蔗为例,甘蔗性寒、味甘,有除热润燥、止渴消痰之功。古方“祛烦养胃汤”,就以甘蔗煎汤代水,增强全方清热生津润燥的功效,从而使中焦热证得以消除。酒:增强活血祛瘀功效用酒来煎药,同样有说法。酒性温、味辛,可行经络、通痹塞、温血脉、散凝滞。《金匮要略》中有治妇人血气瘀滞腹痛的红蓝花酒,其中红花活血化瘀,单独以酒煎煮,可加强全方之辛味,使其活血祛瘀止痛的效力倍增。应注意,酒精过敏者及机动车驾驶员慎用。蜂蜜:解毒、甘而缓急蜂蜜补中益气、润燥、止痛解毒,也可作为煎药的溶媒使用。《金匮要略》中记载了治疗历节疼痛不可屈伸的乌头汤,就是用蜂蜜煎煮乌头。其目的之一是取蜂蜜解毒之功,缓和乌头毒性;二是取蜂蜜甘缓之性,缓和乌头之性急,使之缓缓发挥散寒止痛之功,以祛除沉寒痼冷。自来水可以熬中药吗

我们知道,为了消毒杀菌达到饮用安全,自来水中一般都要加用漂白粉等,并使其含有一定量的余氯(大于0.3毫克/升)。

而氯是一种较强的氧化剂,同许多有机物可发生氧化反应。若是用这种水来煎中药,必然会对中药有效成分有所影响,使药效大打折扣。

那么,怎样去除生自来水中的余氯呢?最简便有效的方法是:将水烧沸即可——水在加热的过程中,其中的余氯会随水汽逐渐蒸发掉。但要注意,刚烧开的水(包括温水)煎中药也不好。

这是因为用开水煎中药不利于水分渗入药物组织内部,有碍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特别是含有淀粉的中药,如山药、芡实、薏苡仁等更易使淀粉凝结,导致有效成分无法煎出。

正确的做法是:先把开水放凉,再加入药物中,浸泡一阵子(约30分钟),然后置于火上煎煮,这样才能使药物的有效成分充分煎出,从而使药物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熬中药的几个注意事项熬药时不宜用什么水目前许多家庭都在用装有大桶装的矿泉水,但对于煎药来说,矿泉水却不是一个好选择。这是因为矿泉水中含有一些矿物质和金属离子,例如钙等,它们对中药发挥药效也是有一定影响的。熬的过程中不宜加水如果不小心到的药汁多少或是熬干了,不能再次加水进去继续煮,这会影响药效;而变质或煎糊的中药切勿再服,以免中毒。不宜用手碰触药买回来的中药,大多是用纸包包着的,有的是用塑料袋做成的小包装。把药放进煎药容器时,许多人的手会碰到中药。殊不知,这个动作有时就会影响到中药的药效,如果此时手上涂过护手霜或带有香皂的芳香气味,更是对中药的一种污染。因此,最好不要用手接触中药,应直接将其倒进容器内。熬药的砂锅不宜有油有些人还会用家里烹饪用的砂锅煎药,这就要注意一定要涮洗干净,以放入清水后表面不会出现油花为宜。因为油脂会影响到中药的药效。煎法对于中药药性的影响至关重要,煎药的溶媒和辅料更应予以重视。

所以在中药房抓药后,要记得向药师们询问清楚煎煮时的注意事项,以免因为煎煮方法不得当而耽误治疗。

温馨提示:本文仅供参考,中医讲究辨证施治,缓和病症,无捷径,而且个人病况有别,病人要治本就应先征求医生的意见,以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式。)部分图片文字来源网络,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

余穴、穴位查询

阅读原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ebamall.com /gzdcs/14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