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气候温润,较适宜各种野生菌生长,群众有采摘、食用野生菌的习惯,增加了误食野生菌中毒事件的发生。近期我院急诊科接到多起食用野生菌中毒的患者,多数中毒症状表现为胃肠型,经过积极治疗后均已康复出院。针对近期出现的野生菌中毒事件,县政府及县卫计委高度重视,提醒全县广大人民群众做好自我防范意识,尤其是食用野生菌前,必须要了解菌类知识。广大人民群众吃完野生菌后如感不适,尤其是有恶心、头晕、呕吐、腹痛、看东西不明或幻视、幻听等症状出现时,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1、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医院的电话;2、医院治疗,倘若来不及就医,应立即采用简易的方法:口服大量清水进行催吐处理(大量饮用温水或稀盐水,然后刺激咽部引起呕吐),尽快排除体内尚未被吸收的残菌或减缓有毒物质的吸收,减轻中毒程度,防止病情加重。
一、野生菌中毒的症状
夏秋季节是食用野生菌中毒的多发期,食菌中毒者绝大多数人都是胃肠炎型轻度中毒,临床表现为剧烈恶心、呕吐、腹痛等,还有少数为神经精神型,临床表现为头昏、恶心、呕吐,然后出现烦燥、谵妄、幻视等症状。如果中毒严重,对人体损害极大,会引发急性肝、肾功能衰竭或休克,甚至死亡。
二、毒菌中毒的临床类型
胃肠炎型:潜伏期为10分钟至6个小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流涎等,轻则对症治疗,可逐步好转,病死率低;重则吐泻严重,腹痛剧烈,全身中毒症状严重,并伴有休克、昏迷,病死率高。
溶血型:潜伏期长,一般6个小时至12个小时,病人往往先出现恶心等症状,后出现溶血性黄疸、肝脾肿大等,少数病人会出现血红蛋白尿,经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可很快控制病情。
神经精神型:潜伏期半个小时至6个小时,除胃肠道症状外,尚有多汗、流涎、脉缓、瞳孔缩小等症状,重者可有肺水肿、呼吸抑制及昏迷等,通常伴有明显的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出现幻觉、谵妄、昏迷等中枢神经损害,或发生嗜睡、精神错乱、妄想等类似精神分裂症表现。这一类型严重者死亡率高。
肝损害型:潜伏期较长,可达15个小时至30个小时,以中毒性急性肝损害为最突出的临床表现,在初期一两天会有轻度胃肠炎表现,之后有一假愈期,其间除轻微乏力外,似乎已病愈,但实际已发生肝损害,大多数病例接着出现肝、脑、心、肾等内脏损害,其中以肝损害最为严重,迅速出现黄疸及肝功能异常,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直至昏迷,也有少数病例在肝损害表现尚不严重时即因中毒性心肌病变或中毒性脑病猝死。此型病情最为凶险,病死率甚高,经急救治疗存活者,需度过2-3周的危险期,方可逐步康复。
来源:医院
以下是毒蕈图片供参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