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闽南沿海频现贝类中毒事件:
继漳州、漳浦36人食淡菜中毒入院后,
泉州石狮市发生8人误食中毒事件厦门同安区多人食用海蛎疑似中毒
今日上午,来自厦门海洋渔业部门厦门市场监管局的最新消息:
今起停止以下地方水产入厦交易近日,我省泉州、漳州海域发生赤潮,赤潮藻种为可产生麻痹性贝毒的链状裸模甲藻,对海域的水产品产生影响。省海洋与渔业部门和有关市已关闭赤潮发生海域养殖区,暂停水产品采捕上市。
鉴于近期我市周边海域发生有毒赤潮及食用贝类检出毒素含量较高的情况,且目前我省仍处于赤潮高发期,为了确保我市水产品质量安全,6月10日起我市已停止泉州市、石狮市、晋江市、惠安县以及漳州市龙海市、漳浦县水产品进入我市交易。
我市相关部门正采取措施加强水产品批发市场监管、加强水产品批发市场检测和我市生产水产品检测,防止问题水产品进入我市交易,确保我市水产品质量安全。
泉州石狮市8名人员误食贝类中毒
通告
近期受赤潮影响,我镇梅林村至西岑村海域的贝类产品受到污染,6月7、8日已发生两起8名外来务工人员因捡贝类海产品失误中毒事件(已出院)。为预防再次发生误食事件,禁止所有人员在赤潮完成消退前入海采捕、捡拾、食用贝类海产品及进行海钓。特此通告
石狮市永宁镇人民政府年6月9日
重磅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
9日23时紧急启动赤潮灾害二级应急响应
漳州启动
赤潮灾害二级应急响应!
泉州启动
赤潮灾害三级应急响应!
赤潮发生海域养殖生产区关闭
暂停当地水产品采捕作业
严禁赤潮周边海域水产品上市。
漳州龙海、漳浦36人食贻贝中毒
8日下午开始,漳州东山县、龙海市、漳浦36人因食用淡菜后出现食物中毒症状。“我大概吃了3斤淡菜,午睡起来后整个人轻飘飘的,双脚不听使唤,嘴唇发麻。”51岁的杨志群是漳浦佛昙岱嵩人,从事海蛎养殖,8日中午吃完淡菜后中毒。隔壁病房的陈志达,家住漳浦佛昙镇整美村,8日一家五口吃完淡菜后四肢麻痹,其邻居、亲戚多人中毒。漳浦食医院治疗(海都记者陈青松/图)
经漳州疾控中心流行病学专家判断,这些患者系误食了被海水赤潮污染导致的麻痹性贝类毒素引发,该毒素冷冻和加热不能使其完全失活。解放军第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郑志鹏介绍,活贝类中含有毒素,无法通过外观分辨。而麻痹性贝类毒素毒性极强,目前尚无特效解毒药。“万一在吃完贝类后出现嘴麻、头晕、胃肠不适等中毒症状,可以催吐应急,并尽快就医。”
▲各地相关通知▲杜浔镇人民政府的公告
调查原因
6月9日,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针对疑似食用贻贝中毒事件,立即组织省、市两级监测技术人员赶赴现场开展调查监测。结果表明,漳州龙海、漳浦海域水色均未见异常,但赤潮生物第一优势种链状裸甲藻最高细胞密度达8.1×10^5个/升(基准密度:5×10^5个/升),已经形成赤潮,该藻种可产生麻痹性贝毒。赤潮周边海域有牡蛎吊养区,吊养牡蛎及其设施附着有野生贻贝。此外,泉州石狮市梅林码头附近海域赤潮仍在持续,第一优势种为链状裸甲藻,最高细胞密度为1.0×10^6个/升。赤潮灾害应急响应
根据赤潮监测结果,按照《福建省赤潮灾害应急预案》规定,省海洋与渔业厅于9日23时启动赤潮灾害二级应急响应,要求漳州启动二级应急响应、泉州启动三级应急响应;同时要求两地立即关闭赤潮发生海域养殖生产区,加强养殖渔船管控,暂停水产品采捕作业,加强巡查,严禁赤潮周边海域水产品上市。我省海域处于赤潮高发期
9日晚,省海洋与渔业厅连夜召开应急会商会,决定由厅分管领导10日早带队赶赴现场指导赤潮灾害应急处置。专家称,此次漳州、泉州海域发现的赤潮生物优势种为链状裸甲藻,在我省有赤潮记录以来,该种首次在我省海域形成赤潮。该种可生产麻痹性贝毒,被贝类生物滤食后,可在贝类体内积累毒素,会引起食用者中毒反应。鉴于此次赤潮藻种密度超过赤潮基准值,并未造成水色明显异常,不易通过肉眼观测发现,在赤潮灾害中较为罕见,且目前我省海域处于赤潮高发期。6月9日,石狮梅林码头海域碧海蓝天。(泉州晚报图)
省海洋与渔业厅要求沿海各设区市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向社会发布正确信息,引导民众注意防范国,加强所辖海域的监视监测,及时组织做好应对。1什么是赤潮?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赤潮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指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浮游藻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条件下暴发性繁殖(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的总称。随着海区的温度、风力、潮汐等环境因素的变化,赤潮会自然消亡。
实际上,赤潮并非总是红赤色的,它是各种色潮的统称。除了最常见的红赤色之外,还有粉红色、茶色、土黄色、灰褐色、绿色、白色等。
2赤潮分为无毒赤潮和有毒赤潮
无毒赤潮一般是无害的,许多港湾著名的“蓝眼泪”景观,其实就是由一种夜光藻产生的赤潮。
而有毒赤潮中的赤潮生物能够生泌麻痹性贝毒、下痢性贝毒、神经性贝毒等毒素,人类一旦食用就易引起中毒反应。
3发生赤潮这样防范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提醒,市民在知晓相关海域发生赤潮后,不要到该海域进行海钓等活动,也不要食用来自赤潮海域附近的水产品。
一旦误食,可能发生唇、口和舌感觉异常和麻木,指尖和脚趾常有针刺般痛的感觉,并伴有头痛和头晕等中毒症状,潜伏期一般为数分钟至数小时,应及时就医。
当然,从正常海域起捕的水产品还是可以放心食用的。
水产品养殖户,在养殖海区发生赤潮时,可采取转移、下沉、隔离、回收相关海域养殖网箱等措施,减少赤潮生物对海水养殖的损害。位于赤潮区海水取水源的育苗场、养殖场应关闭取水,避免因水源污染造成损失。
石狮梅林码头附近海域的赤潮已大面积消退
福建省食药监局6月9日发布预警:
为确保群众饮食安全,有效预防贝类毒素,各经营企业、餐饮单位、消费者在购买贝类等水产品时,应选择去大型、正规的超市或市场购买,尽量避免购买来自赤潮地区的贝类。
沿海地区的消费者在毒素暴发高峰期不要采捕和购买食用野生的贝类。
吃鱼虾相对不易中毒
厦门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贝类、螺类等海鲜中,织纹螺尤其容易富集海藻毒素,毒性也最高。人们常食用的贝类海产品如贻贝(青蛤、淡菜)、牡蛎(生蚝)也会富集毒素,相比之下,淡菜比牡蛎更容易富集毒素。一些鱼、虾等海洋生物也会摄食海藻,但一般吃到有毒海藻就被毒死了。这就是吃鱼、虾相对不易中毒的原因。
市疾控中心提醒广大市民:
1.切勿食用织纹螺;
2.切勿购买和食用受赤潮污染的鱼、贝类;
3.不捡食死贝和死鱼;
4.海产品烧熟至食用的时间不要超过4小时;
5.贝类海藻毒素在高温和酸性环境中稳定,通常的烹调方法不能使其破坏;
6.若进食贻贝(青蛤、淡菜)、牡蛎(生蚝)等贝类海产品后,短时间内出异常请及时就医。
▍整合来源:食安厦门、海峡都市报、闽南网、海峡导报
▍图文编辑:Ys厦门
-END-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