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中毒—概述
1.定义:
1)中毒:毒物在人体效应部位累积到一定量的时候,造成组织结构破坏和功能损害。
2)毒物:物质进入人体,并在组织器官中发生化学或物理作用。而影响机体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性或永久性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的物质,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
PS:年前Paracelsus指出:所有物质都是毒物,没有不是毒物的物质,只是剂量不同而已。
2.来源:
1)工业:工业生产中的原料,辅助剂,杂质,废弃物等。
2)环境污染物:生活性污染(甲醛、化妆品、食品添加剂、防腐剂);农药(有机磷、杀虫气、百草枯);化学元素(砷、硒、汞、氟、硫化物)。
3)药物:数万种,临床常见(酒精、二醋吗啡、吗啡、氯胺酮、苯丙胺)
4)植物毒素:天然植物
5)动物毒素:蛇毒、蜂毒、斑蝥毒。
6)生物毒素:细菌,真菌。
7)军用毒剂。
3.分类
1)急性或慢性:因毒物不同,临床表现不同,故无明确界限。临床上常约定以24小时内起病发作为急性;1至60天内发作为亚急性;长期接触毒物蓄积发作的为慢性。
2)毒性分级:见下表
PS:该表临床并不实用的,它不能全面的反应毒性,特别是刺激性和腐蚀性。
3)急性毒作用带:指急性阈浓度或剂量到LC50或LD50之间毒作用的宽窄,用比值表示。比值越小,致死性越高。
4.吸收途径
1)呼吸道:蒸汽或气体溶胶状呼吸道侵入,死因可以是抑制化学感受器导致呼吸抑制,或直接作用呼吸中枢,或反射性心脏停跳,或喉痉挛窒息电击式死亡。
2)消化道:固态或液态消化道侵入,水溶性能在酸性胃液中吸收,脂溶性在碱性肠液中吸收。症状发作可有潜伏期,可有伴或不伴消化道症状。
3)皮肤:既有脂溶性又有水溶性最易被吸收,吸收过程可伴或不伴皮肤损害和不适感,高温、高湿度、皮损可增加化学吸收,颈部、腋窝、腹股沟、阴囊更容易吸收,新生儿、儿童渗透性高于成年人,女性高于男性,肥胖高于瘦弱。
4)注射途径:药物过量,用药失误。
5)其它:胎盘途径、阴道途径、蛇咬伤、虫蛰伤。
5.毒物生物转化
体内亲脂性化学物转化为亲水性代谢产物,为生物转化或代谢。通常第一相反应(氧化、还原和水解)和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生物转化后可减弱毒性,少数可增强。
6.毒物排泄
1)呼吸道:挥发性高的可通过被动扩散由肺泡排出。
2)胃肠道:未吸收的以呕吐物或粪便排泄,已吸收的肝内转化由胆汁经肠道排出,部分形成肠肝循环。
3)肾脏:最重要、主要途径,肾小球和肾小管分泌完成。
4)其它:乳汁、唾液、泪腺、毛发。
7.影响中毒临床表现及严重程度
1)途径
2)速度
3)协同作用
4)杂质
5)分解产物
6)年龄
7)性别
8)机体耐受性
9)遗传因素:酶缺乏,特异体质
PS:同一环境下,接触毒物品种、方式、剂量相同时,临床表现和严重程度可完全不同。
急性中毒—治疗原则
一.现场抢救
1.有毒气体:迅速脱离现场,吸氧有助于稀释毒气及促进毒气排出。维持生命体征。抢救高浓度气体时必须有防护措施,避免口对口人工呼吸,做好环境防护。尤其是硫化氢,氰化物等。
2.皮肤污染物:迅速脱去污染衣着,大量流水清洗,冲洗液避免热水,不强调应用中和剂而延误时间。冲洗时勿疏忽头皮、会阴及皮肤皱褶。特殊毒物,特殊处理。
3.眼部污染物:具有刺激性、腐蚀性气体、液体、固态化学物,流水冲洗至少10分钟。也可将面部置于清水中,拉开眼睑,摆动头部。特殊毒物,特殊处理。
4.口服催吐:使用催吐法或是催吐药物,催吐时防止呕吐物吸入肺部(取坐位前倾位)。腐蚀性化学物禁忌。阿朴吗啡催吐快,效果佳,昏迷、肝病、抽搐、孕妇、小儿禁忌。
二.清除病因
1.洗胃:依据现场及毒物选择合适洗胃方法。口服毒物者,无论是否催吐均应洗胃,部分毒物如有机磷、粉末颗粒状毒物等可减慢肠蠕动,>6h仍需洗胃。留置胃管后应先回抽胃内容物行毒物分析。洗胃时间不宜过长,半小时内完成。每次灌洗胃液ml左右,避免胃扩张。洗胃液应根据毒物选择,一般选用清水,操作过程应规范,昏迷患者可在气管插管后行洗胃处置。2.吸附剂:
(1)活性炭:颗粒小、含孔量多、表面积大,强力吸附很多毒物如苯巴比妥、阿片类、三环类、毒蕈等。成人一般50g,儿童减量,配成混悬液入胃保留后吸出。
(2)漂白土、皂土可用于百草枯中毒。
(3)褐藻酸钠(sodiumalginate)对锶有特殊亲和力。
3.“沉淀”法:用药物在胃内毒物形成不溶物质。如硫酸钠可与钡形成硫酸钡;普鲁土蓝(prussianblue)用于铊化合物,形成铊盐。钙剂可与氟化物形成氟化钙,也可与二醇、乙二酸(草酸)形成草酸钙。
4.导泻:硫酸镁、硫酸钠、山梨醇、甘露醇常用,醇类不被活性炭吸收。
5.灌肠:对直肠吸收毒物最合适。
6.利尿:大量葡萄糖和利尿剂的应用,排毒效果因毒物不同而有差异。
7.血液净化:
(1)血液透析(HD):用于水溶性强,不与蛋白或其它成分结合的毒物,如甲酸、乙醇、乙二醇、异丙醇、乙醛、汞、砷、铁、钾、钡、四氯化碳等。
(2)腹膜透析(PD):清楚小分子能力低于HD,中分子则优于HD。安全简便是其优点。砷、铬、氨、溴、甲醇、乙醇、乙二醇、异丙醇、四氯化碳等。
(3)血液灌流(HP):去除脂溶性和蛋白结合物质效果好,对甲醇、乙醇、苯酚、苯二氮卓、有机磷农药有很高亲和力,对毒鼠强等药物效果优于HD,小分子物质效果差。
(4)血浆置换(PE):清楚蛋白结合毒物,如洋地黄、三环类、百草枯等。
三.络合剂(chelatingagent)
在体液PH条件下与金属离子起到结合作用,形成稳定无毒或低毒性水溶性络合物由肾排泄。常分为两类:氨羧络合剂和巯基络合剂。
1.依地酸二钠钙(disdiumcalciumethylenediaminetetraacetate,CaNa2EDTA):能与多种二价、三价金属螯合,对铅、铜、锌、铁、锰、镉、钒、钴及某些放射性元素如钍、铀、镭、钚等亦有一定的促排作用。口服吸收低于10%,注射后吸收迅速。不良反应轻微,部分病人用药后有短暂的头晕、乏力、恶心、关节酸痛等,有致畸作用。用法:0.5g肌注1/日,或0.5~1g溶于ml中静滴1/日,治疗3日间歇4日为一疗程。
2.二乙烯三胺五乙酸钠钙(促排灵,calciumtrisodiumdiethyltriamiopentaaceticacid,CaNa3DTPA):作用类似于CaNa2EDTA。用法类似。
3.促排灵(ZnNa3DTPA):排毒作用较弱,可用于肝肾功能损害患者,对放射性核素效果佳。
4.喹氨酸(螯合羧酚):多络酸结构络合剂,用于放射性物质排泄,如铀、钴、钚、钜。对铅、汞、铍有促排作用,效果差。用法:0.25-0.5g肌注1/日,治疗3日间歇4日为一疗程。
5.二巯丁二酸、二巯基丙磺酸钠、去铁敏:从略。
四.特效解毒剂
高铁血红蛋白、有机磷、阿片类、酒精、氰化物、碳酸钡、氯化钡、肼类、茚满二酮类、氟乙酰胺等均有特效解毒剂。详见各论。
五.非特异拮抗剂
1.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强应激、减少毒损,改善血管通透性,减少渗透、稳定细胞膜、防止溶酶、减少缓激肽、5HT产生和释放,促进糖原产生,提高细胞缺氧耐受力,增加肾小球滤过,减少醛固酮、血管升压素作用。中毒早期、足量、短程应用。
2.自由基清除剂:清除活性氧自由基,避免脂质过氧化,损伤细胞膜、酶结构破坏。常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乙酰半胱氨酸(NAC)、辅酶Q10、甘露醇、维生素E、维生素C。
3.钙拮抗剂:钙超载是细胞坏死重要原因,增加细胞内消耗ATP,损伤氧化磷酸化作用,产生大量花生四烯酸,还可激活黄嘌呤脱氢酶、嘌呤氧化酶,生成大量氧自由基。
4.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血小板激活因子也有一定疗效。
六.氧疗
1.氧疗可以改善部分中毒症,促进毒物由肺排出。
2.高压氧(HBO):能增加氧含量、改善弥散功能,减轻脑水肿,增强红细胞变形性,减低血粘度,对视网膜可有收缩作用。一般采用压力2-3ATA(2-atmosphereabsolute,2个大气压)吸纯氧60-80min,间隙10min吸空气,1-2次/日。禁忌证:气胸、纵膈气肿、脑出血、百草枯中毒。相对禁忌症:严重肺炎、高血压、急性中耳炎、鼻窦炎、高度近视,妊娠3个月内。治疗一氧化碳中毒、硫化氢中毒、氰化物中毒、急性中毒性脑病。
七.预见性治疗
增加治疗针对性,二级预防,掌握毒物详细资料,预防继发感染,心理疏导。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