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聊聊毒德大学的那些事儿

器材库

您身边的器材专家!

何为“毒德大学”

混迹过一些国内摄影论坛的同学们常常会见到“毒德大学”这样的字眼。全称是“毒德大学,焦锐奶化”,展开来是“毒!德味!大师!学习了!焦内如刀割般锐利!焦外如奶油般化开!”没上过“毒德大学”的人是搞不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的。1.毒,就是中毒。一般摄影新手就是拿个卡片机或者单反套头随便拍拍,既不懂什么器材,也不懂太多技术。偶尔看到一些伪大师的作品,便深深的赞叹果然物质决定意识,好的器材决定照片质量。常见中毒症状:“这是单反拍的吧,果然比我的小数码强。”“什么头拍的?好毒!”大师有云:机身后面的头比前面的头更重要。2.德,德味,德国相机镜头的味道。学术上讲是用德系相机拍得的照片在红色和蓝色上显得比较浓郁,焦外色彩过渡自然。这种味道其实是很淡很淡的,因为色彩最主要取决于用光和后期调整。于是德味慢慢演变为一个说法,就是当你花买了一个镜头,拍出来的照片,和的对比的时候,也看不出什么很大的区别。那么和总是有区别的,区别在哪里呢?就在“德味”!譬如说,尼康的28mm/f1.4,卖多的时候,很少有人说它有德味,涨到以后,德味就越来越浓了。3.大,就是大师。大师都生在国外了,国内暂无大师,有些大师器材折腾了一波又一波,教程画册出了一本又一本,摄影可能还没入门。所以要膜拜,建议膜拜各种鬼子。4.学,就是学习了。论坛回帖说“学习了”的99%只是捧个人场,其实狗屁也没学到。5.焦锐,焦内如刀割般锐利。说白了就是出图的锐度。这个是器材党最爱探讨的话题,没有之一。锐度高好不好呢?好。但是没有人成天把一两千万像素的照片放大到%看毛孔。只要你的对焦是准确的,锐度就够用了。那些滔滔不绝讨论锐度的大师们,其实都不知道ps缩图后还要锐化,锐化以后还要微调。6.奶化,焦外如奶油般化开。必须承认牛头的焦外确实比狗头强那么一点点,主要表现在色散、紫边、光斑、二线性、色彩过渡等参数上。不过真的大师都喜欢用广角小光圈,而且焦外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后景的光比和色彩。只会拍糖水片的大师你真的伤不起。

“毒德大学”与“刀锐奶化”成为现在国内影像类互动平台上最常见的回复

网络时代,我们拥有了更为便利的分享和交流方式,而随着影像拍摄设备的更加人性化,我们拥有了便利的拍摄方式,因而摄影已经渐渐成为一种大众化的文化和生活需要。不过我们也需要更好的交流和学习的环境,让大家能更好的让自己在拍摄中找到乐趣和得到提升。所以这次毒德大学毫不犹豫的成为了我们的典型反例,那么什么才是好照片呢?或者说怎样能拍出好的照片呢?来看看我们接下来的内容吧!

科学毒德情怀味道溯来源

毒、德味,是现在很多人在形容照片时喜欢用到的一句话,那么毒德到底怎么来的呢?我们先来看看毒德的出处。毒德的最原本表现是在胶片时代,当时德国制造的镜头在色彩表现上,会让照片中红色和蓝色的部分有着更为艳丽和浓郁的效果,因而受到了当时的摄影爱好者的一致追捧。

胶片时代,德系镜头在拍摄照片时,在红色和蓝色的表现力上更具优势,因而赢得了美誉

胶片时代后期处理的高难度,镜头的色彩表现力就显得更加实用

那么为什么那时的色彩表现那么难呢?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彩色照片是依靠胶片拍摄,而彩色胶片的色彩调整需要非常强的暗房技术以及优异的冲洗技术来后期处理才能让色彩有着良好的还原,而对于普通用户而言,如果不是自己冲洗,如何拥有不错的色彩表现(这里的不错的色彩不一定是指正确的色彩,更多是讨人喜欢的颜色),德系镜头的确是个很好的选择。

在胶片时期,一度黑白照片是唯一可以被称为摄影作品的照片(图片引自安塞尔·亚当斯网站)

这张看上去不怎么起眼的照片,实际上是胶片时代的著名作品《红色天花板》,如果之前你看到的全是黑白照片,来这么一张彩色的,真是怎么看怎么惊艳。

上面作品的摄影师威廉·埃格尔斯顿诶?好像用得是徕卡…(图片引自摄影师个人网站)

这也是为什么在当时人们那么







































白癜风治疗的较有效医院
青少年白癜风公益活动



转载请注明:http://www.lebamall.com /gzdzz/8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