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检查:
(4)颅内压增高
苯并咪唑类化合物是近年来重点研究的抗包虫药物,临床试用已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对广泛播散难以手术的病人采用药物治疗可缓解症状,延长存活期;作为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采用药物治疗亦可减少复发率,提高疗效按who建议,阿苯达唑、甲苯达唑(甲苯咪唑)均列为抗包虫的首选药物阿苯达唑口服吸收良好,疗效显著,有取代甲苯达唑的趋势,剂量为每天10~40mg/kg,分2 次服,30 天为一个疗程,可视病情连续治疗数个疗程亦有人建议长期大剂量阿苯达唑治疗,每天剂量为20mg/kg,疗程可从17~66 个月(平均36 个月)不等,经长期随访有效率可达91.7%一般病人对长期治疗均能耐受,未见严重的毒副作用,但治疗中应随访肝、肾功能与骨髓,孕妇忌用甲苯达唑国外采用的剂量与疗程不一,剂量自20~200mg/(kg?d)不等,通常以40~50mg/(kg?d)为宜,分3 次口服,疗程1 个月,一般需治疗3 个疗程,其间间隔半月也有人延长治疗至3~5 年者,疗效报道不一本药吸收差,空腹口服仅1%吸收,配合脂肪餐,吸收率可提高至5%~20%
3.脑ct 扫描 脑内网形或类圆形囊肿,边界锐利(偶尔有不完整的薄壳状钙化),无囊周水肿,无周边强化,占位征象明显囊内容物水样密度,一般不能分辨子囊(若感染,母囊液与手囊液密度不一,子囊则粒粒可数,子囊密度低于母囊具有诊断意义)邻近部位出现多个囊肿应考虑囊肿破裂ct 扫描对脑包虫的检查,影像清晰,定性、定位准确,费用也能被广大患者所接受
(2)囊肿周围血管弧形受压、移位、环绕无血管区呈“手抱球”征象
4.mri 扫描检查 mri 的图像质量比ct 扫描更加清晰,其影像特点是:断层形态同ct,壳状钙化无信号,囊内液体信号同脑脊液或稍高于脑脊液含有较大子囊的包虫囊肿,因子囊液较母囊液密度低,显示出母囊内子囊的数量及排列情况,可以确诊mri 在密度的分辨上优于ct
3.补体结合试验 70%~90%棘球蚴病呈阳性反应,人或羊包虫囊液作为抗原(含头节的包虫囊液效果较好),囊液抗原性较低或包虫囊外膜甚厚至抗原不易溢出时,可呈假阴性反应囊肿穿破、手术近期或继发感染,阳性率可提高囊肿完全摘除后数月补体结合试验即可转阴如果包虫囊手术摘除后1 年,本试验仍阳性,可视为复发本病与血吸虫病及猪囊尾蚴病之间存在着交叉反应
治疗方案
(1)囊肿部位无血管区
1.头颅x 线平片 颅骨棘球蚴病病变从板障开始,破坏颅骨,并且容易破出骨板,形成颅内、外软组织肿块颅骨为局限或广泛的多囊或单囊形态的膨胀性病变多囊型呈葡萄串样,单囊型内板移位、硬脑膜移位及钙化,囊肿本身也可钙化局限于颅底者缺少单囊或多囊特点,而呈骨质硬化表现,一般均无骨膜反应
(3)脑血管牵直变细,管径一致,似“蜘蛛足”样征
其他辅助检查:
脑包虫囊肿产生颅内压增高,后床突骨质吸收,蝶鞍扩大,小儿尚可出现指压痕,颅骨菲薄,甚至可致颅骨缺损,包虫囊肿疝出颅外还可见松果体移位浅表囊肿致邻近颅骨局限外凸,骨板变薄有时平片上显示弧线状、环形或蛋壳状及团块状钙化,如发现这种征象,可以定性
2.脑血管造影 脑包虫囊肿常见于大脑中动脉供应区,尤以顶叶多,脑血管造影最能显示这种幕上的囊肿病变,造成周围血管弧状移位一般表现为:
1.血液 半数病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偶可达70%包虫囊肿破裂或手术后,嗜酸性粒细胞常可显著增高
诊断:多见于牧区,病人有与狗、羊密切接触史,临床症状以慢性颅内压增高和癫痫为特征血象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皮内试验阳性率80%~95%,但可有假阳性补体结合试验及间接血凝试验阳性及脑血管造影的特征性表现有助于诊断,ct 或mri 检查是确诊脑棘球蚴病的最好方法
2.皮内试验 囊液抗原0.1ml 注射前臂内侧,15~20min 后观察反应,阳性者局部出现红色丘疹,可有伪足(即刻反应)若血内有足量抗体,延迟反应不出现皮内试验阳性率在80%~95%之间,但可出现假阳性
对中枢神经系统棘球蚴病而言,手术仍为根治的惟一疗法手术的目标在完整摘除包囊,严防囊液外溢引起复发术前应根据ct、mri 或血管造影精确定位,手术创口和骨窗要足够大,分离时应十分小心,必要时可用漂浮法切除,即将病人头放低,用洗疮器轻轻插入分离囊壁四周,灌注大量生理盐水,将包囊漂浮起来完整切除国外有报道对包囊冷冻后再切除以防渗漏,空腔再以0.5%agno3 处理近年来,尚有人采用10%甲醛或过氧化氢注入包囊杀死原头蚴,可防止术后复发,但此类方案不良反应较大,国外采用西曲溴胺替代甲醛等杀原头蚴后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且不良反应轻微万一手术囊液污染伤口,则应用过氧化氢冲洗术野,手术残腔过大时,腔内可留置一硅胶管,在关闭硬脑膜前,注满生理盐水,防止术后脑移位及颅内积气引起感染对中线及幕下包虫定位征不如脑室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