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回顾人类在对于自身疾病治疗认知征程中的每一次挫败,也正是对于每一位医药学工作者的一次警醒,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什么是药物的生殖毒性?如何正确认识药物的生殖毒性?
什么是药物的生殖毒性?药物的生殖毒性是指药物对生殖功能或能力的损害和对后代的有害影响。生殖毒性既可发生于妊娠期,也可发生于备孕期、哺乳期。认识药物生殖毒性对生殖过程的用药安全十分重要。
妊娠期用药安全等级
美国FDA根据药物对胎儿的危害性将其分为以下5级:
A级:在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研究中,未发现对胎儿有危害性的证据;
B级:在动物研究中未见到对胎仔的不良影响,但无临床验证资料;
C级:动物研究证明对胎儿有危害性(致畸或胚胎死亡等),但无临床研究证据。本类药物只有在权衡对妊娠妇女的益处大于对胎儿的危害之后,方可考虑使用;
D级:有明确证据显示,药物对人类胎儿有危害性。但妊娠妇女用药后疗效肯定(例如用该药物来挽救妊娠妇女的生命),且无替代药物,权衡利弊后可考虑使用;
X级:对动物和人类的研究显示,药物对胎儿有危害,且妊娠妇女应用这类药物无益,因此禁用于妊娠或可能妊娠的患者。
这也是目前国内用以指导临床用药的参考依据,并要求制药企业应在药品说明书上按A、B、C、D、X5个级别标明。
哺乳期用药安全等级
哺乳期用药安全等级是由美国儿科学教授ThomasW.Hale提出的哺乳期药物危险分级系统。哺乳“L”分级可以说是Hale教授的一家之言,虽然并未被官方采纳为标准分级方式,但其对哺乳期药物的分类方式在世界范围被广泛接受。“L”分级为:
L1最安全。指哺乳母亲服药后,没有观察到对婴儿的副作用会增加。在哺乳妇女的对照研究中,没有证实对婴儿有危险,或可能对喂哺婴儿的危害甚微。
L2较安全。在有限数量的对哺乳母亲用药研究中,没有证据显示:其副作用增加,和/或哺乳母亲使用该种药物有危险性的证据很少。
L3中等安全。没有在哺乳妇女进行对照研究,但喂哺婴儿出现不良反应的危害性可能存在;或者对照研究,仅显示有很轻微的非致命性的副作用。本类药物只有在权衡对胎儿的利大于弊后方可应用。没有发表相关数据的新药自动划分至该等级,不管其安全与否。
L4可能危险。有对喂哺婴儿或母乳制品的危害性的明确证据。但哺乳母亲用药后的益处,大于对婴儿的危害,例如母亲处在危及生命或严重疾病的情况下,而其他较安全的药物不能使用或无效。
L5禁忌。对哺乳母亲的研究已证实,对婴儿有明显的危害,或者该药物对婴儿产生明显危害的风险较高。在哺乳妇女应用这类药物显然是无益的。本类药物禁用于哺乳期妇女。
备孕期用药注意(包括男女双方)
影响女性生殖细胞的药物有:激素类药物、某些抗生素、某些抗病毒药、治疗痤疮的药物、抗癫痫药、治疗甲亢药物、某些治疗风湿病的药物等,对生殖细胞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影响男性精子质量的药物有:抗组胺药、抗癌药、咖啡因、吗啡、类固醇、利尿药、壮阳药等,不仅可导致新生儿出生缺陷,还可导致婴儿发育迟缓、行为异常等。
正确认识药物的生殖毒性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药物的生殖毒性分级,只是从药的角度出发,用于指导临床用药还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