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医学考试笔记、考点、真题、
.《职业病有害因素分类目录》包括可能导致职业病的10大类有害因素:
①粉尘类(矽尘、煤尘);
②放射性物质类(电离辐射);
③化学物质类;
④物理因素类;
⑤生物因素类(炭疽杆菌、布氏杆菌等);
⑥导致职业性皮肤病有害因素(硫酸、沥青等);
⑦导致职业性眼病的有害因素(紫外线、激光等);
⑧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有害因素(噪声、铬及其化合物、氟化物等);
⑨职业性肿瘤的职业有害因素(苯、砷、石棉等); ⑩其他职业病有害因素(氧化锌、二异氰酸甲苯酯棉尘等)。
物理性有害因素及对健康的影响: (1)噪声:
定义
人们不喜欢或不需要的声音统称噪声,某些情况下音乐也可是噪声
来源
生产性噪声;交通噪声;生活噪声等
对机体影响
暂时性听阈位移;永久性听阈位移;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及妇女性功能与生殖功能的影响及其引起各个系统一系列反应等
()高温:
定义
生产和工作地点具有生产性热源,气温等于或高于本地区夏季室外通风计算温度℃的作业。生产性热源指生产过程中能散发热量的生产设备、产品和工作等
来源
高温、强热辐射作业;高温、高湿作业;夏季露天作业
对机体影响
热紧张;热适应;中暑
(3)电离及非电离辐射:
电离隔射
非电离辐射
定义
凡能引起物质电离的辐射
不足以导致组织电离的辐射
来源
电磁波谱的X线和γ线,属粒子辐射电子(包括β粒子)、质子、中子、α粒子及具有不同质量和电荷的亚原子粒子
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激光和射频辐射
对机体影响
全身放射性疾病;局部放射性疾病如急慢性放射性皮炎、放射性白内障;放射性辐射致远期损伤如放射线致白血病
主要为慢性低强度辐照对健康的影响
防护措施
根据放射性工作种类和可能受照方式(内照射和外照射)等进行综合性防护。控制辐射用量和减少接触是防护辐射损伤的关键
进行辐射设备屏蔽,采用个人防护用品
化学性有害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1)刺激性气体:
定义
一类对机体眼、呼吸道黏膜和皮肤具有刺激作用为主要特征的化学物
致病作用
取决于毒物的水溶解度和浓度;前者与毒物作用部位有关,后者与病变程度有关,可有急慢性炎症和中毒性肺水肿等
常见种类
硫酸、乙酸、NO、氯及其他化合物等
()窒息性气体:
单纯窒息气体
本身毒性很低或属惰性气体,但因在空气中含量高,使氧的相对含量大大降低,随之动脉血氧分压下降,导致机体缺氧窒息。例如氮气、甲烷、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化学窒息气体
主要对血流或组织产生特殊化学作用,使氧的运送和组织利用氧的功能发生障碍,造成全身组织缺氧,引起严重中毒表现。常见有一氧化碳(CO)、氰化物(HCN)和硫化氢(HS)等中毒
(3)铅中毒:
接触方式
经不同接触方式引起不同类型中毒
毒理及发病机制
主要以粉尘、烟或蒸气形态经呼吸道吸入,少量经消化道摄入
临床表现
早期乏力、口内金属味、肌肉关节酸痛等。后出现腹隐痛、神经衰弱综合征。少数患者牙齿边缘形成蓝黑色“铅线”,随接触铅时间增加,病情进展
预防措施
用无毒或低毒物代替铅;改革生产工艺;加强预防保健与健康教育;铅中毒筛检
治疗和处理
①腹绞痛:10%葡萄糖酸钙10~0ml,静脉注射;阿托品0.5mg肌内注射②适于急慢性中毒首选药物为依地酸二钠钙,也可用二巯基丁二酸钠或二巯基丁二酸或促排灵(二乙烯三胺五乙酸三钠钙)驱铅
(4)苯中毒与汞中毒:
苯中毒
汞中毒
接触机会
苯为化工原料的有机合成农药、香料等;用苯作溶剂和稀释剂的涂料、橡胶、制鞋、制药、印刷业、油漆业等;制造苯的煤焦油分馏或石油裂解等工业
多见于意外事故
临床表现
①急性中毒:中枢神经系统症状②慢性中毒:主要表现造血系统损害
①急性中毒:主要呼吸道刺激症状,严重者可致化学性肺炎;②主要靶器官是中枢神经系统,常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主要三大症状:兴奋性增高、震颤和口腔炎;③慢性中毒亚临床表现:体重下降、厌食、轻度震颤及失眠症,日本水俣病是慢性有机汞(甲基汞)中毒的一种
防治原则
急性中毒患者应立即移至空气新鲜处,脱去被苯污染的衣服,清除体表污染物;误服苯者应及时洗胃,可用1:的高锰酸钾液或温水反复洗胃;慢性苯中毒治疗关键是增加白细胞
-
(5)农药:
概念
农业生产中用于防治有害动植物和调节植物生长的各种药物的化学物质或混合物
分类
按用途分杀虫剂、杀螨剂、杀线虫剂、杀软体动物剂、杀鼠剂、杀菌剂、除草剂、脱叶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
临床表现和治疗
参见急性中毒
(6)生产性粉尘:
主要病理改变
机体长期吸入能引起以肺部纤维化改变为主的尘肺
粉尘的分散度
粒径在1~μm的粉尘可较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被机体吸入机会更大,危害性相对大。粒径小于15μm的粉尘颗粒称可吸入性粉尘;直径小于5μm的粉尘颗粒称呼吸性粉尘,多可达呼吸道深部和肺泡区
硅肺沉着症(矽肺)
由于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吸入大量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较高的粉尘后所致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伴矽结节形成为特征的疾病
心理因素:引起人产生损失感、威胁感和不安全感的心理刺激最易致病。 紧张情绪导致兴奋亢进的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大量去甲肾上腺素,同时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进入血流,动员储存的脂肪,使血中的脂质增加,当游离脂肪酸不能被肌肉活动所消耗就可导致动脉硬化。 心理应激还能引起胃肠分泌增加。愤怒、激动、焦虑、恐惧都能使胃液分泌和酸度升高,而抑郁、悲伤则可使胃液分泌减少和胃肠蠕动减慢,长期焦虑还可使充血的胃黏膜糜烂。
职业卫生服务1.职业卫生服务(OHS):以保护和促进职业从事者的安全与健康为目的,以职业人群和工作环境为对象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卫生服务。.实施职业卫生服务的原则:①保护职工健康,预防工作中的危害; ②使工作和环境适应于人的能力; ③增进职工的躯体和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能力; ④使职业危害、事故损伤、职业病和工作有关疾病的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 ⑤为职工和家属提供全面的卫生保健服务。 3.职业卫生服务的核心内容:①工作场所的健康需求评估; ②职业人群健康监护; ③健康危险度评估; ④危害告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⑤职业病和工伤的诊断、治疗和康复服务; ⑥实施与作业者健康有关的其他初级卫生保健服务; ⑦职业场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救援。
职业人群健康监护
1.职业人群健康监护概念:以预防为目的,通过对职业人群健康状况的各种检查及系统、定期地收集整理、分析和评价有关健康资料,掌握职业人群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健康损害征象并连续监控职业病、工作有关疾病等分布和发展趋势,以便适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防止有害因素所致疾患的发生和发展。
.医学监护:对职业人群进行医学检查和医学实验以确定其处在职业危害中是否出现职业性疾病,包括①就业前健康检查;②定期健康检查;③离岗或转岗时健康检查;④职业病的健康筛查。 3.职业环境监测:是对作业者作业环境进行有计划、系统的检测,分析作业环境中有毒有害因素的性质、强度及其在时间、空间的分布及消长规律。
职业病
1.职业病:是指与工作有关并直接与职业性有害因素有因果关系的疾病。即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机体能代偿的限度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并出现相应临床征象,影响劳动能力的一类疾病。
.职业病特点:①病因明确;②剂量-效应关系;③群体发病;④早期诊断、及时处理预后效果较好;⑤重在预防。
3.职业病诊断:职业病诊断须由各级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专门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职业病诊断程序有:①劳动者或用人单位提出诊断申请;②受理;③现场调查取证;④诊断。
4.职业病报告管理:按照《职业病法》要求,用人单位和医疗卫生机构发现职业病患者或疑似职业病患者时,应及时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要求①急性职业病报告:任何卫生机构接诊均应在1~4小时之内向患者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②非急性职业病报告:任何医疗卫生机构对确诊的非急性职业病应在十五日内报告;对未确诊的,需及时转诊到具备职业病诊断资质的医疗机构进行确诊治疗。
5.职业病患者治疗、处理管理:职业病患者享受国家规定的职业病待遇。职业病患者的诊疗、康复费用,伤残及丧失劳动能力的职业病患者社会保障,按国家有关工伤社会保险规定执行,依法享有工伤社会保险和获得民事赔偿的权利。
6.职业病预防管理:遵循三级预防原则,包括:①有害作业单位职业病防治管理;②卫生行政部门职业病防治监督管理;③医疗卫生机构职业病防治。
工作有关疾病工作有关疾病:即职业因素不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唯一直接因素,而是诸多因素之一;并且职业因素影响了健康,促使潜在疾病线路或加重病情;然而通过控制有关职业因素,改善生产劳动环境,可使所患疾病得到控制或缓解,这类疾病称为工作有关疾病。
食物中毒1.食物中毒概念:指进食被致病性细菌及其毒素、真菌毒素、化学毒物所污染的食物,或误食含自然毒素的动植物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 .特点:潜伏期短,多为集体暴发;临床表现相似,多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发病与某种食物有明显关系,不食者不发病,停用该食物后发病即止;一般无传染性特点。 3.依据病原学分类法,常见食物中毒分4类:细菌性食物中毒;有毒动植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真菌毒素和霉变食物中毒。
(1)细菌性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预防与急救措施: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最多见,占食物中毒总数30%~90%以上,其中又以沙门菌属引起者为多。 ()细菌性食物中毒诊断原则:①有明显季节性;②符合食物中毒特征;③有细菌及毒物检测结果证明;④必要时进行动物毒性试验。 (3)细菌性食物中毒治疗原则:①迅速排出毒物,催吐,洗胃;②对症治疗,对失水失盐者及时补充水和电解质,纠正脱水和酸中毒;休克者应立即抢救,给予升压药、补液和吸氧;③特殊治疗,如对肉毒中毒应尽早注射多价肉毒抗毒素血清。 (4)细菌性食物中毒预防原则:①防止食品污染→最积极最根本措施;②控制细菌在食品中繁殖与产毒,低温保存食品和短时间保存食品;③食用前充分加热,彻底杀灭病原体;④执行卫生法规及管理条例。
常见细菌性食物中毒
病原体
病原体特点
好发食物
临床特点
沙门菌属
广泛存在自然界,不耐热
主要为肉类、蛋类、奶类和豆类食品
潜伏期6~1h,长则~3d。主要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黄绿水样便,有时带黏液和脓血。体温高达38~40℃,重者寒战、惊厥和昏迷等。病程3~7d,预后良好
致病性大肠杆菌
不耐热
各类食品均可受污染,多为加热不彻底或生熟交叉污染引起中毒
潜伏期4~48h,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大便水样伴脓血,体温升高。病程多7~10d,预后良好。临床常见胃肠炎型,多见于婴幼儿,因腹泻失水,后果严重
副溶血性弧菌
嗜盐不耐热,对醋敏感,对常用消毒剂抵抗力弱
多为鱼、虾、蟹、贝类等海产品和咸菜
潜伏期~40h,多14~0h。发病初期腹部不适,上腹疼痛或痉挛。恶心呕吐、发热、腹泻。发病5~6h后,腹痛加剧,以脐部阵发性绞痛为本病特点。大便多水样、血水样、黏液或脓血便,里急后重不明显。重症病人出现脱水、意识不清、血压下降等,病程3~4d,预后良好
葡萄球菌
通过产生肠毒素致食物中毒,其中A型肠毒素毒力强且耐热
主要为奶类及奶制品、含奶冷饮、肉类、剩饭等食品
潜伏期1~6h,多~4h。主要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水样便。重者致脱水、虚脱后痉挛,体温正常或稍高。病程1~d可恢复
肉毒杆菌
芽孢耐热性强,肉毒毒素为嗜神经毒物、不耐热
自制发酵食品多见,如臭豆腐、豆酱、豆豉、面酱等。其他罐头瓶食品、腊肉、酱菜和凉拌菜等
潜伏期一般1~36h,可长达8~10d。早期表现头痛、头晕、乏力、走路不稳、视力模糊、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逐渐发展为语言不清、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严重时出现呼吸困难,呼吸衰竭而死亡
化学性食物中毒:指摄入化学性中毒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无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引起中毒主要原因有: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储存、销售过程中污染;环境中的化学污染物通过食物链和生物富集作用转移到作为食品的动物体内;误将有毒化学物当食品食用等等。 (1)砷化物:最常见砷化物中毒是AsO3,俗称砒霜(信石)。 ①毒性:砷是一类SH(巯基)酶毒物,抑制酶活性,使组织新陈代谢和神经细胞代谢障碍,导致细胞死亡和神经系统病变。对消化道直接腐蚀作用,发现接触部位可产生急性炎症、出血、坏死。致癌、致突变作用。AsO3剧毒物质,成人中毒量10~5mg/口服;致死量60~00mg/口服;敏感者1mg可引起中毒。中毒原因→误食。
②临床特征:
急性中毒
潜伏期几分钟~几小时,口内金属味,恶心呕吐,心窝疼痛、剧烈腹痛、顽固性腹泻常有米汤样便和血便,重者兴奋、谵妄、昏迷、惊厥,最后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
慢性中毒
多发性神经炎、慢性胃炎、中毒性肝炎
③防治措施:
预防
①严格保管农药,合理使用农药;②限制食品工业原料含砷量;③不用装过砷的容器包装存放食品;瓜果、蔬菜洗干净或削皮
治疗
①尽快排出毒物:催吐、洗胃;②特效解毒剂:二巯基丙磺酸钠;二巯基丙醇;二巯基丁二钠
发生贫血、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数周后可发生脱发、指甲变形、手足掌面过度角化、指(趾)甲出现白色横纹(mess纹)等。
()亚硝酸盐食物中毒:
来源
储存过久的新鲜蔬菜、腐烂蔬菜放置过久的煮熟蔬菜等
临床表现
高铁血红蛋白症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潜伏期1~3小时,误食大量亚硝酸盐者潜伏期仅十几分钟。皮肤青紫是本病的特征,也可发生循环衰竭及肺水肿,最后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治疗
轻症中毒一般不需要治疗,重症中毒应迅速洗胃、催吐、导泻。特效治疗采用1%美蓝小剂量口服或缓慢静脉注射,美蓝、维生素C和葡萄糖三者合用效果更佳
预防
保持蔬菜新鲜,勿食存放过久的蔬菜和刚腌的菜;严格执行国家卫生标准;肉制品不可多加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勿用苦井水煮饭勿存放过夜;严格管理亚硝酸盐,防止污染食品或误食误用
(3)甲醇中毒:
毒性
很强,误饮5ml甲醇致严重中毒,40%甲醇10ml致失明,40%甲醇30ml是人的最小致死量
临床表现
潜伏期8~48h,一般1~14h。轻度中毒:头痛、头晕、乏力,同时轻度意识障碍或视乳头充血、视物眼前闪光感、眼球疼痛或轻度代谢性酸中毒。重度中毒:除上述症状外并有重度意识障碍或严重视力障碍,甚至失明,光反射消失,可见眼底视神经萎缩或严重代谢性酸中毒症状
治疗
饮入时间h以内者用吐根糖浆催吐;用3%碳酸氢钠溶液洗胃;导泻;尽早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
预防
加强对酒的管理,监督监测酒中有毒物质含量,加强宣传教育,普及食品卫生知识等
医院常见健康有害因素及其来源
1.医院专业因素:也称为医源性因素,是指医务人员在专业操作过程中的不当或过失行为,给患者造成不安全感或不安全结果。分技术性有害因素和药物性有害因素。 .医院环境因素:是医院建筑卫生、卫生工程、消毒隔离、环境卫生、营养卫生、作业劳动卫生等诸多环境卫生因素对患者和医务人员健康和安全的潜在威胁。 3.医院管理因素:医院的各项组织管理措施不到位或不落实、运行机制不顺畅等原因造成患者或医务人员安全受到威胁的因素。 4.医院社会因素:指可能引发患者和医医院相关外界社会因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分类和应急预案1.概念: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及其他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特征:突发性;公共属性;危害的严重性。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类: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为: (1)重大传染病疫情;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3)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 (4)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根据突发公共事件导致人员伤亡和健康危害情况将医疗卫生救援事件分为:特大(Ⅰ)、重大(Ⅱ)、较大(Ⅲ)和一般(Ⅳ)4级。
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主要内容包括: ①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 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与报告; 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和终止; ④善后处理; 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保障; ⑥预案管理与更新。
医院安全防范措施1.患者安全防范措施如下方面: (1)人体工效学与患者安全; ()用系统思维来保证患者安全; (3)加强临床风险管理; (4)制定并严格执行各种安全相关制度; (5)从错误中学习来防范不良事件的发生; (6)做一名高效的团队合作者; (7)通过有效交流来发挥患者和照料者在防范错误中的作用。 .医务人员安全防范原则: 医院内所有区域都应采取标准预防。标准预防即认定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不论是否有明显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皮肤与黏膜,接触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通过标准预防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并强调双向防护,既要防止疾病从患者传至医务人员,又要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患者。还要根据疾病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3.医务人员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包括: ①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及被污染的物品时应当戴手套; ②脱去手套后应立即洗手; ③一旦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及被污染物品后当立即洗手; ④医务人员的工作服、脸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到时,应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防护眼镜或面罩,穿隔离衣或围裙; ⑤处理所有的锐器时应特别注意防止被刺伤; ⑥患者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应采取正确的消毒措施。
注:仅供学习交流不做他用
查阅:人卫第九版《预防医学》
文字整理:医考干货
图:医考干货
更多医学考试干货
扫码联系我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