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引起蜂病的主要致病因子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 http://m.39.net/pf/a_5131649.html

温馨提示:边听边看,学习效果就是好!

  蜜蜂在自然界中经过长期自然和人工选择形成其种群的生物学特性,能够对周围环境有一定的适应范围,并与其他生物种群保持着一定的消长关系。当外界环境发生剧变时,且这种变化超过了蜂群固有的适应范围,使其正常的代谢活动遭到干扰和破坏时,就会引起生理、组织和生态上的一系列病理变化,从而导致蜜蜂生活力下降或死亡的现象,就是蜂病。引起蜜蜂病害的因子很多,主要可分为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两大类。引起蜜蜂病害的生物因子主要有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寄生虫等。

  1生物因子

  1.1细菌

  是一类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微生物,由二分裂法繁殖。在分类上属于原核生物,无核膜、无细胞器、有核区、细胞壁。一个单独的细菌细胞,就是一个独立生物体。细菌的个体很小,通常以微米作为测量单位。因此细菌必须借助显微镜放大才能看清楚。

  根据外形不同,可将细菌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细菌生活方式为寄生。细菌生长繁殖对氧气有不同的要求,必须在有氧的环境中才能生长的称为需氧菌,必须在缺氧或氧化还原电位低的环境中才能生长,有氧反而不生长的称为厌氧菌,在有氧或无氧的环境中都能增殖的称为兼性厌氧菌。

蜜蜂病原细菌总是以芽孢或菌体从蜜蜂的口器进入体内。厌氧性的病原细菌,在蜜蜂肠道内大量增殖,引起以肠道病为主的疾病,潜伏期较短。需氧性的病原细菌,需要透过蜜蜂的肠道,进入血腔中才能大量增殖致病,潜伏期较长,还需有导致蜜蜂肠道变薄、受损的其他因素的配合才能致病。被病原细菌感染的蜜蜂,在体内免疫系统失去作用后,细菌便大量增殖,抢寄主养分,同时产生毒素,从而导致蜜蜂发病。

由此发病死亡的蜜蜂尸体,常伴有异味,呈现潮湿状态。这也是细菌性病害的特征。寄主死亡后,一部分细菌形成休眠芽孢,等待重新感染的机会;另一部分则继续利用蜂尸中的养分,过一段腐生生活。常见的细菌性蜂病有以下几种。

1.1.1美洲幼虫腐臭病

简称美幼病,是西方蜜蜂一种常见的恶性幼虫病,而中华蜜蜂尚未见患病报道。此病由幼虫芽孢杆菌引起,菌体杆状,革兰氏阳性菌。能形成椭圆形的芽孢,芽孢对热、化学消毒剂、干燥等不良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要完全杀灭蜂具中的芽孢实非易事。

1.1.2欧洲幼虫腐臭病

简称欧幼病,是一种常见的蜜蜂幼虫病,最早在欧美的西方蜜蜂中流行,后来东方蜜蜂也发生感染。在我国,中华蜜蜂多发,意蜂则较少发生。由蜂房球菌(革兰氏阳性菌)、尤瑞狄斯杆菌(革兰氏阴性菌)、蜂房芽孢杆菌、粪链球菌引起的蜜蜂幼虫疾病。

1.1.3败血病

是西方蜜蜂的一种成年蜂病害。由蜜蜂败血杆菌(革兰氏阴性菌)引起,此菌对外界不良环境抵抗力弱,在阳光或福尔马林蒸汽中可存活7小时,在蜂尸中可存活30天,℃沸水中只能存活3分钟。此病菌广泛存在于污水、土壤中,污水是主要传染源。蜜蜂在采集污水或接触污水后即感染病菌,并将病菌带入蜂巢。病菌主要通过接触,由蜜蜂的节间膜、气门侵入体内,此病菌在蜜蜂生活正常时不致病,当蜜蜂肠道有伤口或因气候、食物等原因,导致蜜蜂肠道变薄时,便透过肠道,进入血腔繁殖致病。

1.1.4副伤寒病

是西方蜜蜂的一种成年蜂病害,多发生于冬、春两季。是蜂房变株型菌所引起的。对外界不良环境抵抗力较弱,在沸水中1-2分钟被杀死,在福尔马林蒸汽中,经6小时即可杀死。污水坑是箱外的传染源,病原菌可在污水坑中营腐生生活。蜜蜂沾染或饮用了含菌的污水后感病。病蜂粪便污染的饲料和巢脾是巢内主要的传播媒介。患病蜜蜂腹部膨大,体色变暗,行动迟缓,有时还出现肢节麻痹、腹泻等副伤寒的典型症状。

1.2真菌

是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其主要特征是细胞内有完整的核(即有核膜和核仁),核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并形成数条染色体;除部分真菌是单细胞外,大多数为多细胞并呈发达的菌丝体,细胞内含有已分化成线粒体等的细胞器;大多数真菌有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个阶段。但真菌无叶绿素,营化能异养生活,多数腐生,少数寄生或共生。

病原真菌对蜜蜂的侵染途径主要是:真菌菌核或孢子从蜜蜂的口器、气门、表皮侵入。然后在蜜蜂体内大量增殖、抢夺养分、产生毒素、造成机械损伤,从而导致蜜蜂发病死亡。蜜蜂死亡后,真菌仍会在蜜蜂尸体营一段时间的腐生生活,直至蜜蜂尸体内的养分被基本耗尽后,真菌便产生菌核、休眠孢子。这些孢子往往带有特异颜色。在寄主尸体表面形成众多的有色孢子群,是真菌病害的特征之一。所以蜜蜂真菌病害一般有尸体干瘪、僵直、有色。常见的蜜蜂真菌性病害主要有以下几种。

1.2.1白垩病

是西方蜜蜂的一种幼虫病,由蜜蜂球囊菌和大孢球囊菌引起,子囊孢子被4-5日龄幼虫摄入后,进入中肠,孢子萌发,尽管菌丝并不在肠道中大量生长,但却直接穿过围食膜和中肠上皮细胞,进入血腔大量生长,3天后,幼虫体表可见菌丝体。幼虫在封盖后的前两天或在前蛹期死亡。病虫软塌,后期失水缩小成较硬的虫尸。体表呈白色或黑白两色。由于雄蜂幼虫常分布在子脾的外围,易受冻,所以雄蜂幼虫比工蜂幼虫更易受到感染。它是一种较顽固的真菌性病害,易复发,因此不能只依赖药物,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1.2.2黄曲霉病

是一种罕见的西方蜜蜂真菌病。幼虫、蛹和成年蜂均可感染,但以幼虫及蛹的感染较多。它是由黄曲霉菌或烟曲霉菌引起的,黄曲霉的孢子广泛存在于土壤、谷类作物等环境中,在霉变的花粉中也可能存在。孢子可随风飘散,污染花蜜、花粉等。蜜蜂因取食了被污染的饲料而感染。黄曲霉的孢子在蜜蜂肠道中萌发,形成菌丝,穿透肠壁,释放毒素,最后菌丝长出体表而呈黄绿色。多数成年蜂感病,病蜂表现出腹大、无力、瘫痪症状。死蜂体躯干硬,不腐烂,体表上有黄绿色孢子。

1.3病毒

是一类体积十分微小,结构简单,含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必须在生活的细胞内才能生长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有许多生物学性状与细菌不同。它的繁殖方式不是无性二分裂法而是以复制方式进行。病毒个体微小,常用纳米作为测量单位,在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病毒不具有核糖体,对抗生素一般不敏感,而对干扰素敏感。

病毒与细菌、真菌相比,有很高的感染性。病毒对蜜蜂的传染途径,是从口器及体表伤口侵入。蜜蜂病毒性病害的症状各异,但无特殊气味则是它们的共同点。病毒引起的蜜蜂病害主要是:囊状幼虫病、麻痹病、蜂蛹病等。

1.3.1囊状幼虫病

是一种常见的蜜蜂幼虫病毒病,具传染性。中蜂、意蜂都有发生,只是病原不同。主要引起蜜蜂大幼虫或前蛹死亡,而受病毒感染的成年蜂不表现任何症状。病死幼虫是主要的传染源,受病毒污染的花粉、巢脾等器具是重要的传播媒介,携带病毒的工蜂则是主动的传播者。

1.3.2麻痹病

又叫“瘫痪病”或“黑蜂病”,是一种常见的西方蜜蜂成年蜂病,具传染性。由蜜蜂慢性麻痹病毒和急性麻痹病毒引起的,病蜂是主要的传染源,受污染的花粉、蜂具等是主要的传播媒介,携带病毒的蜜蜂则是主动的传播者,传播途径主要是口器和伤口,经伤口感染是一种高效的传染途径。

患麻痹病的蜜蜂常表现出两种不同的症状,一种是大肚型,一种是黑蜂型。大肚型病蜂双翅颤抖,腹部因蜜囊充满液体而肿胀,不能飞翔,在蜂箱周围爬行,有时许多病蜂在箱内或箱外聚集。黑蜂型病蜂体表绒毛脱落,腹部末节油黑发亮,个体略小于健康蜂。

1.3.3蜂蛹病

是蜜蜂蛹期的一种病毒病,由蜜蜂蛹病毒引起。死蛹多呈干枯状,有的呈湿润状。感病幼虫干燥、萎缩、光泽感差,养蜂者称之为干蛆。部分死虫为浅黄色,患病蜂群巢门外可见到各色死蛹。患病群蜂王腹部膨大、翅外张,容易死亡。

1.4原虫

是单细胞真核生物,整个虫体由一个细胞构成,具有生命活动的全部功能。原虫的寄主广,寄生性强。被原虫感染后的寄主,发病死亡后,原虫能以孢囊形式,度过不良环境,等待重新感染的机会。原虫对蜜蜂的侵染途径主要是孢囊经蜜蜂的口器侵入,然后在体内大量增殖,抢夺机体营养,造成机械损伤而致病。蜜蜂原虫病主要有蜜蜂微孢子虫病和蜜蜂马氏管变形虫病。

1.4.1蜜蜂微孢子虫病

是一种常见的成年蜂病,发病率较高,造成成年蜂寿命缩短,春繁和越冬能力降低。孢子虫经常与其他病原一起侵染蜜蜂,造成并发症。孢子通过被污染的食物进入蜜蜂中肠,在消化液的刺激下,放射出中空的极丝,通过极丝在蜜蜂中肠上皮细胞增殖,继而中肠细胞脱落,释放出大量孢子虫,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蜂箱、巢脾、花粉、蜂蜜,特别是当蜜蜂有下痢症状时污染更为严重。

1.4.2蜜蜂马氏管变形虫病

是西方蜜蜂的一种成年蜂病害,常与微孢子虫病并发,造成的危害也较单一发病严重。由蜜蜂马氏管变形虫引起,它是一种形状可变的单细胞,表面有许多突起和凹陷,并有灵巧的伪足,以吞噬作用和胞饮作用取食,当环境不良时,形成厚壁的球形或近球形的孢囊,孢囊被成年蜂吸食后,在肠道内释放出营养体,进入变形虫阶段,依靠伪足钻入马氏管上皮细胞繁殖,致使马氏管上皮细胞受损,丧失排泄功能。

1.5寄生虫

蜜蜂的寄生虫主要有寄生的大小蜂螨和蜡螟。寄生螨类中的大蜂螨、小蜂螨主要危害西方蜜蜂幼虫、蛹或成蜂。蜡螟主要对中蜂危害严重。

1.5.1蜂螨

主要是西方蜜蜂的寄生性敌害,且受害严重,对中蜂却无明显的受害现象。蜂螨除了吸食蜜蜂血淋巴造成危害外,它还是多种病原的携带者和传播者。当某种病害和螨同时发生在蜂群中时,螨就可以通过吸食和活动在群内甚至群间传播病害,因此治螨要彻底。

1.5.2蜡螟

分为大蜡螟和小蜡螟。对蜂群造成危害的是幼虫期蜡螟,又称巢虫、绵虫。它们在子脾上活动,蛀食巢脾,损伤蜜蜂的蛹和幼虫,既危害幼虫,又使成蜂骚动不安,从而对蜂群造成危害。西方蜜蜂对此害虫的抗性强,中蜂对它的抵御能力差,巢虫是导致中蜂越夏度秋失败、群衰的主要原因之一。

2非生物因子

引起蜜蜂病害的非生物因子主要有不良气候、饲料品质不良和有毒物。

2.1气候

主要有低温、高温干燥、长期低温阴雨等气候因素,可引起中蜂生理机能紊乱,发育不良,甚至死亡,如冻伤幼虫。

2.2饲料

饲料品质不良主要指饲料发酵、污染、含有中蜂不能消化的成分、饲喂浓度过稀等,可引起中蜂消化不良或营养障碍等,如下痢病。

2.3有毒物

分为化学有毒物、天然有毒物和生物毒物。化学有毒物主要以造成中蜂中毒的以农药种类较多,其次是一些化工产品,第三是工业废水、废烟和废渣等严重污染水源和空气后,也能引起中蜂急性或慢性中毒。天然有毒物主要是有毒蜜粉源植物,当中蜂采食这些植物的花粉和花蜜时,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毒现象。生物毒物主要是中蜂为保护和维持自己的生存,从毒囊分泌蜂毒在相互蜇刺后可造成弱方死亡。

3结束语

由于蜜蜂清巢的生物学特性,在蜂病发生之初,症状常不易被觉察,当看到症状时,表明蜂病已发展到中期或中后期,病情相对较为严重,必须马上采取措施。另外蜜蜂寿命较其他动物短,所以蜜蜂病害的防治工作原则应是以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

从总体上来说,对蜜蜂病害要针对引起蜜蜂病害的致病因子,对症下药,一般来说,对真菌病选用杀真菌药物,如制霉菌素、二性霉素B和食醋等;对病毒病,则选用抗病毒药,如病毒灵、盐酸金刚烷胺粉和抗病毒类中草药糖浆等;对原虫病可选用甲硝唑片等杀原虫药物;对寄生虫类可选用杀螨类的双甲脒条、氟胺氰菊酯条和对巢虫熏杀效果好的二氧化硫等。总之对患病蜂群采取的任何措施都在于保护蜂群中的未发病个体。

免责声明:资料源自网络,仅供参考,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了就点进去看看!!!




转载请注明:http://www.lebamall.com /gzdcs/12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