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名学生因“汞中毒”“尿汞超标”住院
近日,榆中县小康营乡小康营学校发生一起汞中毒公共突发事件。按照当地通报,有学生进入原榆中县小康营华康水泥厂玩耍时,在厂区捡到液体汞分散给同学玩,导致45名学生“尿汞超标”,其中3人为“急性轻度汞中毒”。事件发生后,榆中县政府及时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V级响应,相关部门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处置。昨日,榆中县委宣传部通报称,第一批3人经尿检后已出院。
5月25日上午,医院内一科、内二科仍有十余名学生在接受治疗。“现在脸上、脖子里,腰部、背部痒得难受。”12岁的伟伟(化名)病情较重,伟伟的妈妈揭开伟伟的外套时,伟伟后背皮肤上呈现大面积红色斑点,并有因痒抠破的伤痕。
来自小康营学校5年级的娜娜(化名)不仅自己查出尿汞超标,而且连2年级的妹妹也未能幸免,姐妹两个在同一个病房接受驱汞治疗。“我早上从同学手里玩了水银,妹妹当天到教室里来找我,妹妹也查出了尿汞超标。”娜娜说。
事因:
5月25日,榆中县委宣传部对此事通报称,经公安机关调查,该事件最先发生于4月24日,该校五年级3名学生自行进入原榆中县小康营华康水泥厂玩耍时,在厂区捡到一容量约50毫升的瓶子,内装液体汞约30毫升。其中一名学生出于好奇当晚将瓶子带回家中,家长发现后将其扔掉,以免发生危险。次日上学时该学生又偷偷将扔掉的汞瓶拾回带到学校,并将瓶装汞分散给同班同学玩耍,造成部分学生接触汞。至5月10日,该班接触到汞的学生开始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对此,医院住院学生口中得以证实。“班里最先有三个学生,从水泥厂院子里翻进去拿到的东西,然后拿出来玩的。”伟伟称,“是一种瓶装的东西,可以用注射器抽出来放在手心里玩耍,软软的。”“我们当时都不知道这个东西有毒,就是水一样的东西,在手心里掬着玩了一下,全班同学几乎都有接触。”娜娜说。
事发后,榆中县要求各乡镇、各部门迅速开展废旧厂矿企业安全隐患排查工作;要求小康营乡政府落实监管责任,立即查封原华康水泥厂。那么,涉事的水泥厂是个什么样的企业?学生为何能进入水泥厂并带出瓶装液体汞?
兰州榆中汞中毒事件追踪1涉事的危险化学品为何没得到有效处置?一家废弃多年,几乎无人问津的水泥厂,因多名小学生汞中毒事件而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
“榆中华康水泥厂”属于多年前的榆中县小康营乡办企业,年该企业由于产能落后而停产。但停产前,该企业却与当地两家银行发生贷款并负债,虽然经过了司法诉讼,但产权仍然不明晰,故目前该水泥厂的监管依然属于小康营乡政府。
据榆中县环保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涉事的危险化学品汞来自该厂废弃的化验室内。
汞属于危险化学品,按照《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使用单位转产、停产、停业或者解散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处置危险化学品的生产或者储存设备、库存产品及生产原料,不得留有事故隐患。处置方案应当报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负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综合工作的部门、公安部门备案。负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综合工作的部门应当对处置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2但涉事的厂子停产前,危险化学品为何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置?日常监管是否存在漏洞?榆中县环保局有关负责人称,该水泥厂停产后,榆中县环保局对具有危险辐射隐患的放射源“料位剂”等进行了收缴。但是当时水泥厂并没有报告有危险化学品汞的情况,也没有向环保局报送危险化学品的处置方案,而负责危险化学品监督管理综合工作属于安监局。
对于该厂区危险化学品监督管理综合工作是否到位,榆中县安监局执法大队大队长汉玉强称,该企业停产时,他还没有到安监局上班,其次,水泥厂化验室危险化学品存量很少,企业没有上报危险化学品存储、使用、销毁的数据及情况。
由于汞富于流动性,且易在常温下蒸发,故汞中毒是常见的职业中毒。主要发生在生产中长期吸入汞蒸气或汞化合物粉尘。生产性中毒见于汞矿开采、汞合金冶炼、金、银提取、真空汞、照明灯、仪表、温度计、补牙、雷汞,颜料、制药、核反应堆冷却剂和防原子辐射材料等生产工人中。
急救处理:
口服汞及其化合物中毒者,应立即用碳酸氢钠或温水洗胃催吐,然后口服生蛋清、牛奶或豆浆,吸附毒物,再用硫酸镁导泻。吸入汞中毒者,应立即撤离现场,更换衣物。
西建大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长按白癜风早期好治愈吗有治好白癜风的患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