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再现患者女,24岁,被送入急诊时处于半昏迷状态。患者被发现时,身旁有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和地西泮的空盒子,初步怀疑药物过量。此外患者也服用卡马西平治疗癫痫。入院时患者血液内对乙酰氨基酚浓度为mg/L(μmol/L),推测她已经服药有4-8个小时了。类似的病例还有很多报道,通常患者在入院时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意识模糊,恶心、呕吐多见。辅助检查偶尔可以见到肝酶的增高。不过无论是临床表现还是辅助检查,通常缺乏特异性。关于对乙酰氨基酚中毒的早期识别更多的是要依靠病史询问,比如大量用药史,尤其是近期服用大量感冒药。对乙酰氨基酚中毒细胞色素P酶产生的高活性代谢产物会导致严重的肝毒性。治疗剂量下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N-acetyl-p-benzoquinoneimine;NAPQI)可以通过谷胱甘肽解毒;过量情况下,一旦耗竭谷胱甘肽储备,大概服药8小时候就会产生肝毒性,甚至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导致暴发性肝衰竭。如下图所示,横轴为服药时间,纵轴为对乙酰氨基酚的血药浓度。
如果浓度在标准线(美国和英国的标准线不同)之上,应考虑治疗。由上图我们也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延长,对乙酰氨基酚的血药浓度是否处于中毒状态的精确度在下降,如果不能在服药8小时内获得血药浓度数据,那么临床医生就没有必要再等待血药浓度检测结果了,则需要更多的重视患者的服用剂量(澳大利亚:≥mg/kg或10g;英国:75mg/kg或4g)或一些摄入过量所致肝毒性的证据(服药超过24小时)。对乙酰氨基酚中毒的解毒剂
1、N-乙酰半胱氨酸(NAC)
N-乙酰半胱氨酸(NAC)和蛋氨酸是谷胱甘肽合成的底物,含NAC成分的解毒剂包括注射液和口服制剂,在许多国家NAC注射液是主要的解毒剂。随机对照试验表明,使用静脉滴注NAC解毒时常见不良反应为过敏反应,包括皮疹、瘙痒、呕吐、潮红、气急、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输液速度,慢点输,风险会小一点。
因此在使用NAC注射液时应控制输液速度,并密切白斑医院有哪些北京专门治疗白癜风医院